《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需要理性客观地看待舆论场
《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 资料图
近年来,一系列围绕理论问题的观点论争时常见诸报端,中央级媒体始终是引领者和积极参与者。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现场与中共中央机关刊《求是》杂志社的社长李捷有过一次坦诚的交流,这是属于两个新闻媒体人的业务交流,李捷也对外界的诸多好奇(如《求是》、求是网、《红旗文稿》的关系)作出了回答。
求是网与《求是》不能简单画等号
澎湃新闻:我记得前阵子有两篇文章,社会舆论反响强烈,大家一开始都以为是在《求是》上刊发的,最后发现是求是网上登载的,顿时好像心理上的“冲击”就减弱了。这是咋回事儿呢?
李捷:求是网是《求是》杂志社办的,但求是网与《求是》不能简单画等号。相对来说,求是网发表的文章更加多一些,涉及的话题领域也更宽一些,有一些是带有探讨性的。
我感到大家还不太习惯,我们就是想通过求是网这样一个平台,慢慢地让大家习惯。要有讨论的氛围,好多东西其实是需要讨论的。我们媒体提出一些议题,通过讨论,形成共识,发挥正能量。这种正能量不是单单依靠行政的力量,而是通过思想争鸣的方式来获得共识。
澎湃新闻:所以求是网就是《求是》杂志社广开言路的一种尝试?《求是》杂志作为党中央最权威的刊物,它是不是也面临新媒体的冲击?
李捷:就舆论而言,其实就是采取一个引导的做法。过去古人就懂得,防人之口,甚于防川。况且咱们也都知道,当年大禹治水,并不是说从大禹的时候才开始治水,他的先人也都在治水。但是先人没有掌握规律,只是用堵的办法来治水,结果治不住。所以后来大禹总结了一下,通过疏导,疏堵结合,有的地方你就是堵,堵了以后给它再重开一个口,让它从别的地方走。把肥沃的地方、适于人居住的地方保住了,那些滩涂的地方让水疏导过去,最后还是要流向大海。所以大禹治水就成功了。
言论就更得这样。言论必须要疏,要引导。但这个引导当中总有些东西,比如说冲击我们底线的东西。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依法治理呢?依法治理的意义就在此。冲击我们底线的东西,各个国家的法律都是不允许的,比如攻击我们的宪法,攻击我们的基本制度,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攻击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直接攻击我们根本的一些路线方针政策,不管是来自“左”的,还是“右”的,肯定都是不允许的。这就是依法解决一个堵的问题。
澎湃新闻:怎么去理解这个“堵”?
李捷:堵的目的不是为了堵,是为了疏,就是为了引导。我们有一个《红旗文稿》,它每年会把去年的一些好的文章结集,在出版社出版。我最近为此写了一篇几百字的序言,标题就是《为思想的力量点赞》。那里头我就讲到,我们经常讲真理是不怕争论的,而且真理是越辩越明。真理的发展,一靠不争论,二靠不怕争论,是两者的结合。
我们不怕争论,但也不是说什么事儿都得争论,你得看是什么问题。比如说改革开放中有很多东西是前人没有探索的,我们要大胆尝试、大胆探索,结论要得在实践之后,而不是实践之前。所以当年创立特区的问题,先不要争论姓社姓资,你就先试,试完以后邓小平同志几次去考察,回来以后得出一个结论。那时候争论也很大,但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实践证明特区创办是对的,它姓社不姓资,它壮大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力量。市场经济跟社会主义的结合也是这样,你若纸上谈兵,用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套,那是不行的,马克思没有说过市场可以和社会主义结合,所以就要我们试出来。这就是真理的发展。
真理发展要靠实践,而很多没有被实践证明的东西,一些敢为人先的东西,我们先不要急于争议,争议这个是姓社姓资,是“左”是“右”,这样的争论没有多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