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被餐馆取代 中国高校校园书店逐渐消失

2015-07-09 15:01:16来源:中国青年报

人文书店成追忆,教辅类书店变主流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地下一层北侧尽头有一家“静闲斋”书店。在大二学生程雪眼中,这是一个“别有洞天”的地方——二三十平方米的屋里吊着12盏昏黄的灯,书架上都是学术类的书籍。她在这里买到了很多“难得的国学类的书”,还有一些关于敦煌的书。

“静闲斋”主营文史哲图书,也给各大院校图书馆、资料室配送图书。书籍一般打6.5~7.5折,也有3~5折的特价书。谈到每月营业额时,老板王培臣表示,“实体书店早就不应该存在,不指望零售能带来收入。”

“以前人大不只有我们一家书店。”王培臣说。从2008年以来,人大校园里的书店陆续消失。现在,王培成更多是将书店当做库房。他大部分时间面对着电脑,手边放着快递单。在给各个图书馆配书的同时,经营着互联网上的一家书店。

“喜欢书吗?非常喜欢。要不为什么选择文史不做教辅呢?理想与现实?我早就面对现实了。”王培臣坦言,经营不下去,钱是最大的问题。在他看来,纸质书消费观念转变、人们不愿意看书是书店生存不下去主要的原因。不仅是网络书店的冲击,考试周期间,书店外的自习区坐满了同学,但几乎一整天没有人来书店。

比起一般校园实体书店惨淡的经营状况,华中科技大学韵苑食堂附近一家小书店“门庭若市”。这家不足40平方米的小小门面,用半堵墙将其划分为打印店和书店两个区域,支撑着一家五口的生计,老板陈玲直言“生意很好”。

每当考试周来临之际,小小的店面内人头攒动,都是前来购书“临时抱佛脚”的学生。一些全校范围的公共基础课教材,例如《军事理论教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到期末还会出现脱销的状况。

陈玲一家来自湖南新化,最开始只是经营打印生意,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她发现“这里的学生只买教材忙考试,一般的书根本卖不出去。”

因此,打印店改变经营策略,开始卖“便宜”的教材。一本《简明社会学教程》分为三个价格,盗版书10元,打印店从学生手中回收的二手书8元,而正版书即便打折也要25元。

书店里“便宜”的书很受学生欢迎。一名计算机系的大二学生透露,计算机专业的书普遍都很贵,一年教材价格大概900余元。现在,他的同学都不在学校订教材,都是在学校小书店购买,能省下一大笔钱。

光电专业大三的陈敬表示,“学科有文理工之分,但生活是没有学科之分的。”他很希望学校能有人文书店,能在这纷繁浮躁的现实社会和信息化的个人生活中,留住一份人文情怀。

人文书店消失,教辅书店成为主导,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师闫隽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在课堂上,她曾要求同学们去书店拍下不同报纸的报头、去寻找报刊杂志上出现的错误,可许多同学告诉她,不知道学校哪里有卖杂志、报纸的。“书店不仅是贩卖书籍的场所,好的书店能孕育阅读和思考碰撞的环境,构建一种人文生活的常态。连像样的书店都没有,的确是很大的遗憾。”

分享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