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被餐馆取代 中国高校校园书店逐渐消失

2015-07-09 15:01:16来源:中国青年报

建立文化空间,校园实体书店力求突破重围

“曦潮”书店是上海交通大学“学人”书店的旧址,这家书店2013年11月关店。当时“交大即将没有人文书店”的消息快速传播,已在北京成为专利律师的交大03级校友赵忆嘉决定辞职回校创办书店。

“曦潮”的设计十分具有艺术感。入门处的小桌子上放着一套张爱玲全集,以及种种与张氏有关的评论、演义。摆放绘本的小书架前面,一位母亲坐在小板凳上,津津有味地向她年幼的孩子说着什么,一本色彩绚烂的图书摊在膝上。旁边的沙龙区,原木桌子、投影仪、屏幕、蒲团,一应俱全,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月上柳梢头”。

在赵忆嘉的定位中,“曦潮”书店是社会企业,这间书店努力所要建构的是大学人文生活的常态。办读书会,建立“O2O”线上文化分享互动平台,线下文化沙龙和书籍服务的结合,办理书店杂志,与校内各个社团合作,“曦潮”努力通过整个校园内的联动经营逐步盘活实体书店。

她和团队希望回归书店的本质。在她眼中,实体书店存在的意义,并非只是为社区读者提供书籍贩卖场所,而更应在于它带来的“人之为人”的触及,比如思考的乐趣、自己与自己的相处发现,或是社交之外人与人、与思想、与审美直触灵魂的碰撞。

“曦潮”书店得到了学校的支持。交大校长张杰曾到书店拜访,也曾在毕业典礼上分享“曦潮”的故事。

伴随着书店的名气扩大,很多高校慕名而来邀请他们去办分店,也给出了不少优惠条件。而赵忆嘉内心自有一份笃定——书店的价值不在于开连锁店,而在于智识心灵,“连锁店与标准化的生产相关,一旦标准化,事实上就损害了其所依存的文化土壤”。

在赵忆嘉的构想中,“曦潮”应该是立体的。它的发展首先是实体书店的经营,同时尝试涉足出版,然后是构建“人文生活的常态”。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师马瑞洁认为,“实体书店未来的发展就是社区书店。大学也是一种社区。”在她看来,大学生比较追求品味、环境、气氛,但同时对价格又是敏感的。“大学校园书店应该适应这样一个群体,如果单纯是纸质书消费的话,学生可能更倾向在互联网上购买。”

对于喜欢的实体书店的形式,调查结果显示,66%的受访者希望“集休闲学术于一体,经常有沙龙活动”,22%的受访者期待“超市自助式书店”。

“重要的是有一个地方让大家愿意读书,或者说是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个对校园文化是很重要的。”马瑞洁说。

同样对人文书店逐渐消失感到痛心的,还有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张明新。他认为,人文书店逐步失落,主要是因为市场需求的减少,其根本在于消费和流行文化的盛行,以及国民阅读习惯的缺失。从根本上讲,只有人们认识到人文性阅读在生命中的价值时,人文书店才会有生机复现那一天的到来。当然,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实体类的人文书店面临更加窘困的局面,因为部分读者可能在网上购买了电子版的人文书籍。

张明新建议人文书店通过全媒体营销,通过对大数据的运营,充分掌握读者的各种信息,为读者提供和推送极具针对性的人文书籍。“中国具有13亿多的人口,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一本人文书籍只要找到属于它的那1万或者数万名读者,实现比较充分的销售,就是比较不错的成绩了。”

分享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