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被餐馆取代 中国高校校园书店逐渐消失

2015-07-09 15:01:16来源:中国青年报

校园书店逐渐消失,在30%的高校内“片甲不留”

似乎没有人知道“悦读时光”的牌子什么时候换成了“重庆鸡公煲”。这家在南开大学西门驻扎9年的书店,在夏天到来之前悄悄地搬离了校园。

在香港城市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杨春感慨道,“又一个校园里的文化标志消失了。”在南开读书的6年中,她目睹了一个又一个实体书店成为“过去时”。

杨春掰着手指回忆,经营了20多年的人文书店“书香缘”,图书馆下的“沪文”,教学辅导类的“儒林”,都在她本科二三年级时相继寂寥地离开。现在学校里仅存的一家独立书店名叫“荒岛”,隐居在一栋居民楼里,40平方米的空间排列着数千册图书。

“虽然实体书店消亡是大势,但校园书店的倒闭仍让人心寒。”杨春似乎也有一些抱怨,“每次有书店倒了就有不少学生慨叹,但平时学校和学生对书店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保护。”

2015年6月,针对高校校园实体书店生存状况,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开展了问卷调查,覆盖全国100所高校。结果显示,30%的高校内不再有实体书店,78.57%的高校以教辅类书店为主。在阅读习惯上,76%的同学习惯阅读纸质书籍,每天阅读课外书不足1小时的占64%。同时,77%的同学喜欢在互联网上购书。

调查勾起了不少同学的校园书店记忆。2011年搬离北大南门、曾被称为京城民营图书零售业“四大天王”之一的“风入松”,由毕业生自主创办的中国农业大学“五色土”书店,坚持13年却在两年前关门的武大三联书店……

中国农业大学2010级本科生徐立人回忆,“五色土”书店在男生宿舍楼下,离食堂不远,主要卖教辅书和文具。“空间不大,书却摆得密密麻麻,进去久了有种窒息的感觉。”但他同时感叹,“我毕业的时候农大东区校园内没有一家书店,更不要说是人文书店了。”

租金上涨、网络销售的冲击、阅读习惯的改变都成为校园实体书店消失的原因。武大三联书店的经营者郜定峰曾在2009年写下困惑,“武汉大学可是全国有名的大学啊,为什么?难道各位老师都不看书吗?”不过,那时的他依然充满斗志,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改善不足。然而2013年1月15日,他在同一个帖子里发表了告别信,“做了这么多年,对书是很有感情的,但是我要还房贷、买奶粉、生活。”

对部分受访者而言,关于校园书店的记忆甚至空白的。

在广州某高校读书的宋鹏坦承,自己从大一入学时便没有见过校园书店,他和同学们习惯了网络购书。宋鹏不无幽默地说,“为什么学校没有好的人文书店?可能老板觉得我们买不起他的咖啡,也买不起他的书吧。”

与宋鹏境况类似,就读于四川农业大学的路涵(化名)也表示,自己就读的学校没有书店,“校外的全是复印店,卖考试资料的,根本就不是书店。”

分享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