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猫猫”的幼儿园园长
接孩子的面包车,拐进小巷上下车
夏末初秋的清晨,早起的女人,从半面门后闪身出来,眼神里半是困倦半是疑惑。
南安一所学校外,校门紧闭,小车、电动车散乱停放,大人下车为孩子打开车门,然后俯身絮叨几句,扯正孩子背上倾斜的书包,将人送到十来米远的校门。
凌乱的车群,嬉闹声嘈杂的人群,他们操着一口流利的本地方言,车子陈旧,深黑色的玻璃完全遮挡住了视线,让人多少透出些神秘。
他们来得快,去得也早,等孩子们一一下车,看着他们走入校园,他们两三人凑在一起抽根烟,聊几句,然后各自上车离开。
20秒上客
9月16日下午5点20分,南安市新侨中学,校门口的下坡路。
几个穿着校服、背着书包的女孩,结伴站在一栋民房外,不时向四周张望,眼神里满是等待。没一会儿,女孩们聚了六七个人。
她们懒懒地聊着天,直到一部不起眼的灰色小面包车出现,她们才迅速挪了脚。快速驶入这条路后,面包车一个急甩,车头钻进民房旁的巷道,车门打开,学生们蜂拥上车。关上门,车子迅速后退,随即加速离去。整个过程,仅仅20秒。
这种情况,在泉州并非个例。惠安、南安交警部门的多名一线民警透露,在泉州乡镇一级的小学、幼儿园,或者农村撤并之后的小学,这种现象并不罕见。全市范围内,也曾多次查处过类似面包车载学生案例。
但现实执法过程中,想要将这类违法行为抓获,也有不小的难度。为了躲避民警,面包车司机都会预先选好学校周边的偏僻位置,而后下车张望,一有风吹草动就离开。而载送学生上下学的过程,往往也十分短暂,稍不留神,对方就已将学生载走。此外,面包车司机往往会穿梭于乡间小路,考虑到车上小孩较多,民警也不敢轻易追捕,查处的成功率有限。
“躲猫猫”
阿海(化名)是名幼儿园园长。
“差不多是2007年那会儿,开始办的学校”,阿海原本以为小孩子无忧无虑,办幼儿园能稍微省心。等到开学了,两三百号小朋友入园,他才一下子感觉,这比预想磨人,“好多孩子住得远,家长根本没办法及时来接”。
于是,作为园长的阿海,开起面包车,自己兼职起校车司机来。当时政策较松,在车辆合格、驾驶员过关、幼儿园方面也同意的情况下,上报教育局等部门做下备案,就算是校车了。合格的身份,只要不超载就不会被查。“孩子个子小,7个座位挤一下,有时候一次就载十几个人”,阿海说,为了躲避交警,他还会贴上黑色玻璃纸,“外面看不透,不拦下来,超载很难被发现”。
就这样持续到了2012年。国内频发的面包车载学生事故,让“面包车校车”的身份,一下子变得尴尬。教育部门转而倡导国标校车,交警对面包车载学生的查处力度也加强。
“家长们已经习惯,不可能说停就停”,阿海说,幼儿园一时买不起国标校车,只能拿面包车继续顶用,而动辄千元的处罚,也让人紧张起来。于是,载送学生回家的过程,逐渐变成了躲猫猫,“快到红绿灯,就得提前看清楚,警察是不是在抓车,有没有盯上我的车子,稍微不对劲,就只能走小路”。阿海坦承,那段时间,自己开车的心思,更多的变成了躲避查处,而多少忽略了车上的小朋友,这也让他想来后怕。
“我办幼儿园,到头来就是为了躲交警,把孩子天天放在危险之中,说不定哪一天,还把我自己一辈子都毁了”,阿海越想越恨,不久干脆停了“校车”,让家长自己接送。
安全的目的达到了,却也让他的幼儿园渐渐走入窘境。不到2年,幼儿园的学生数,便从300人下降到170人左右,流失了将近一半的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