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建言如何全面提升省会防洪排涝能力

2015-08-14 07:10:30来源:福州日报

主城区减建设增绿地

厦门大学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研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马武定

对于福州市水利部门和规划部门所提出的“高水高排”、建设海绵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我觉得非常合适,也很赞同。当灾害不可避免之时,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考虑如何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首先,从内涝风险分析图上看,高风险和中风险区主要是在老城区,即人口和建设强度都比较密集的地区。因此在今后旧城改造和存量土地利用时,应逐步减少和控制这些高风险地区的人口密度和建设强度,减少投资强度,把高投入的大型公共项目尽量少分布在这些高风险区内,减少大量吸引人流、车流的建设项目,应在这些地区增加绿地,提升蓄水能力。

其次,合力做好地上与地下结合的“蓄水池”工程,进行合理分布,特别是高风险区的设施分布,发挥综合调蓄能力。

再次,加强生命线工程,提高应急能力,保证重要节点的交通畅通,提高重要道路的路面标高。尽量避免路面标高的大起大落、高差太大引起积水,形成孤岛。

着重“生态修复” 畅通城市血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博士 张兵

这几天,我看到福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正在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说明福州的城市应急能力在提高,社会各界也很团结努力,非常敬佩。对于提升福州防洪排涝能力,我提几点建议。

第一,要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提升防洪排涝能力。《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福州“两江润城、碧山环城、水链织城、青峰缀城”的山水格局,确定了“一环八楔、两带一网、十一山多园”的绿化系统,并且也规定了河网水系建设同防洪排涝工程的结合。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在此前的绿道、湿地保护、山体保护规划等工作基础上,将防洪排涝能力的提高同城市环境品质建设、土地使用方式的改善结合起来。

第二,要将提升防洪排涝能力作为城市的“生态修复”工作去系统落实。高度重视所有河流水系的保护,管理好蓝线、绿线,保持血脉的畅通;用疏导的方式,研究符合福州城市发展特点和能力的防洪排涝系统;将基础设施的工程改造提升同城市生态修复和城市公共环境品质改善结合起来。

福州在经历了快速规模扩张之后,进入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重要转型期。我们要秉持生态文明的理念来研究问题,把提升防洪排涝能力的工作作为机遇,推动福州生态城市建设。

建设海绵城市 提高抗灾能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谢映霞

福州对排水防涝一直很重视。这次台风虽然有影响,但影响要小于十年前的“龙王”台风。这与福州这些年实施的排水防涝工程很有关系。但是天灾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现在建“海绵城市”,就是让城市更有效地应对灾害。

第一,应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采取强有力的应急措施,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弹性”和能力。第二,将山洪引导到城市外围,尽快实施西线排洪隧道,加快论证东线排洪隧道,解决山洪入城问题。第三,整治内河,理顺水系,拓宽瓶颈地区河道,疏浚河道、整治河道,打通断头河,提高河道过水能力,保证大排水系统通畅。第四,增加调蓄空间,优先考虑自然积存,有条件的地区增加湖面、水面、绿地,达不到调蓄能力的可论证地下调蓄设施的建设。第五,提高排水设施建设标准,包括管网、河道和泵站等,特别是要提高内河的防涝标准。第六,加强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重视山体绿化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第七,针对内涝地区进行积水点整治,梳理重点整治地区,针对不同易涝点采取措施。第八,注意在建设过程、施工过程中的排水管理问题。第九,加强排水防涝分流的信息化建设,包括对降雨、内江内河的水位、积水点监测,集成相关信息,建立信息平台,为科学防灾、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分享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