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建言如何全面提升省会防洪排涝能力
福州新闻网8月14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黄戎杰 杨莹 卓文俊 温海龙)
编者按
昨日,我市召开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工作座谈会,来自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集思广益,共商对策,为全面提升福州防洪排涝能力把脉建言。专家们普遍认为,近年来,福州市高度重视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在此次防抗“苏迪罗”台风中,福州的城市防洪排涝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较短时间内就基本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针对福州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专家们希望福州市紧紧抓住当前国家鼓励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利契机,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不断健全完善现代城市的防洪排涝体系,切实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安全,推动省会城市可持续发展。
举一反三 全面考虑城市安全
国家住建部原总规划师 唐凯
近期福州发生的两件事,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是国务院正式批复《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另一个是 “苏迪罗”登陆对福州市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总体规划》是城市综合性战略性文件,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是防灾减灾提高城市安全性的具体内容。《总体规划》是在新时期、新常态下提出的城市发展的目标、策略、规模、布局、发展方向等。具体说,是在城市发展方面,为“十三五”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空间安排。
贯彻实施《总体规划》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迅速开展大范围的贯彻实施《总体规划》的宣传活动,加强公众参与。二是抓紧理清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强化依法依规开展建设,协调条块关系,统一服从规划管理。三是迅速开始技术衔接工作,对现有规则进行梳理,深化总体规划内容,进行完善补充;对上层规划战略进行研究补充,立足“大福州”,考虑平潭、福清湾、沿江发展轴等的统筹发展;不断研究新情况,运用新理念对总体规划内容进行反馈校核,不断完善。进一步加强重点防灾设施和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建立健全城市综合防灾体系。总之,关于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宜结合《总体规划》,进行综合思考,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要举一反三,通过防汛排涝进一步全面考虑城市安全问题。
保护与修复并重 打造水循环体系
省住建厅副厅长 王胜熙
与 “龙王” 台风相比,这次“苏迪罗”带来的积水降了不少。这说明,这几年排水防涝的治理还是有成效的。不过仍造成城区部分路段内涝,这除了与福州主城区独特地形地势等自然因素有关,还与福州可调蓄的湖体太少、河道流速慢等息息相关。今后要怎么办?
我认为,福州要用海绵城市的理念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市开发,打造基于自然条件的城市水循环体系,增强城市抗灾能力。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湖体、山体、田园、湿地、农地、林地等能保留下来的,都要尽量保留。这样当极端天气来的时候,这些就都是调蓄的载体。
保护是第一,修复排在第二。就修复,我建议要见缝插绿,包括屋顶上的绿化也可以用起来。屋顶绿化削减雨水径流量,有利于城市的防洪排涝,相应提高防涝标准。同时,随着绿化屋顶的日益增多,可减少雨水资源的流失,调节雨水的自然循环和平衡。
水是宝贵的资源,白白流掉很可惜。有条件的城市,要规划建设一批蓄滞洪的湖泊。听到福州要建若干个调蓄水面。我认为这非常正确,既可以起到防洪的作用,又能减少雨水资源的流失,从而调节城市气候。此外,还要坚持“高水高排”,提高城市防涝标准。这方面福州已经在做,包括加强网线设施的规划建设,继续加大排水管网的改造力度,加强抽排能力的提升。
“排”“蓄”结合 建设生态洼地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顾问、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学部委员、福建省经济学会顾问 陈秉钊
近年来全国各地水灾频发。相比“龙王”来说,“苏迪罗”灾大害小,可见福州近年来在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上做了不少基础性工作。
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其关键的指导思想是,由“排”到“蓄”,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对源头水量与水质的控制,从而达到源头控制、水质净化和雨水回用的目的。
因此,福州要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不仅要排涝,更要防涝。“排”是应急,治标;“蓄”虽见效慢,但是根治之策。“排”与“蓄”尤如中西医,两者要结合。如何实现“排”与“蓄”?福州应大力建设生态洼地。建设以生态滞留功能为主的生态洼地,以生态雨水再利用为目的蓄水池、雨水模块箱,以及透水铺装和绿色屋顶等。广义生态洼地包括下凹草地、生态滞留沟、生态渗透池、雨水花园、滞留塘(干塘、湿塘)等类型。此外,做好防洪排涝工作,福州还应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统筹好市政和城市防洪排涝建设,留足渗水地面,筑牢地下“良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