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让群众和企业评判简政放权成效
“有些服务事项,最好能让群众不出门,通过网上办理、上门服务等方式来完成。如果需要群众直接来,力争跑一两次就能办成。”5月12日,李克强在国务院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让群众和企业评判简政放权成效。”
图片来自中国政府网
“有些服务事项,最好能让群众不出门,通过网上办理、代办服务、上门服务等方式来完成。如果需要群众直接来,要提前告知各种要求,力争跑一两次就能办成。” 5月12日,李克强在国务院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让群众和企业评判简政放权成效。群众企业满不满意,实践效果如何,是检验简政放权最终成效的根本标准。”
不少群众反映,现在门好进了、脸上也有笑容了,但就是不办事!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是本届政府组成后的“开门第一件事”,是李克强布下的“先手棋”,被他视为“牵牛鼻子的改革”。两年多来,行政审批、投资核准、资质资格许可认定和评比达标表彰等事项大幅减少。中央层面取消、停征、减免420项行政事业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减少个人和企业负担近千亿元。
即便取得这样的“成绩单”,李克强总理也没有露出丝毫轻松的表情。他说,简政放权改革虽然初见成效,但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经济发展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方面,政府一些“该放的权还没有放,手伸得还是太长”;另一方面,“已出台的简政放权措施尚未完全落实到位”。
“不少群众反映,现在门好进了、脸上也有笑容了,但就是不办事!”总理说,“对个人来说,耗费了时间和精力,增添了烦恼和无奈;对社会来说,削弱了公平和效率,抑制了劳动生产力提高;对党和政府来说,影响了形象和威信,挫伤了人心民意。”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
为什么要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改革?李克强总理给出四个原因:实现“双中高”目标,需要简政放权等改革培育新动力;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需要简政放权等改革提供支撑;提高政府治理能力,需要简政放权等改革“修枝壮干”;特别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简政放权等改革清障搭台。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国家的繁荣进步来自人民的创造力发挥。”总理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既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
除了当前和长远的意义,李克强说,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等改革也是“历史的启示”。
“我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讲,‘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这来自中华文化的传统。”他说,“《礼记》里面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而‘简’呢,出自《论语》的‘居敬行简’,就是对老百姓要‘敬’,但行为要‘简’,不烦民不扰民。同时,不能‘居简行简’,太‘简’就不负责任、没有法度了。”
总理说,纵观中国历史,凡盛世往往都“居敬行简”、轻徭薄赋。“政府施政的要义,就在于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