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博士的疑问:我们要继续科研还是养家糊口?
我们为什么做科研?科研的目的是发表文章?信中短短两段就汇集了7个问号,一个接着一个向张双南抛来
7月15日,正在意大利罗马大学参加学术会议的张双南回到酒店,打开电脑,登录邮箱。在整页的工作邮件之外,一封来自陌生联系人的信件引起了他的注意。
“张双南教授您好。”发信人措辞礼貌地写道,“最近有些困惑想向您请教,所以冒昧地写下这封信。”
31岁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的张双南,如今任职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在科研新手们眼中,他是“通关满级的大神”。经常有素不相识的学生给他发邮件求教。有些提出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有些咨询高能所考研方面的信息,张双南都会在工作之余尽量给予回复。
这一次的邮件与以往的都不一样。
正文短短两段中就汇集了7个问号,问题一个接一个向张双南抛来。
“我们为什么做科研?科研的目的是发表文章?”年轻的博士生流露出科学话题以外的迷茫。
“网上有报道博士生面临收入尴尬。”他的语气变得越来越焦虑,表示自己出生在农村,需要解决养家糊口的问题。
7月毕业季,被这份纠结困扰着的不止他一个。
“不多说了,说多了都是泪。”在张双南收到来信的十几天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的博士刘亭发布了一篇博文,题为《博士快毕业了,却发现自己不再适合做科研了》。
在决定“不多说了”之前,她已经用一千多字的篇幅列举了自己“不能做科研的10大理由”。
这个在2011年开启生命科学博士生涯的姑娘怀揣着满肚子怨气:做转基因,转了一批又一批,拟南芥筛了一代又一代,就是没结果!
科研进展不顺利、自身核心竞争力不足、实验过程枯燥繁琐、工资水平低、前途迷茫出路不明……这篇自称“满满负能量”的文章,在短短两三天内就获得2.5万多次的阅读量,被科学网博客加为“精选”放上首页,并引发了100多名网友的线上讨论。
“漫漫人生路,走到这儿貌似走弯了一点,当初选择错了吗?”12年前,农村孩子刘亭参加高考,“挑着成绩最好的那几科”填报了生科院,一路读到博士。在毕业前,她终于想要停下来“坦白一下优缺点和功过得失”,然后认真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网上有人劝她坚持,“十年磨一剑”。有人鼓励她离开,“回头是岸”。还有人从同行的角度提出意见:“生物科研本来就是一个金字塔,能站到塔尖的人永远是少数。”
那些争论着试图回答刘亭问题的博友恐怕自己也不清楚,博士该去哪儿,博士能去哪儿。
同为在读博士的沈友明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歌词:“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