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电脑版
飞卡阅读 头条 福州 原创 专题 图解 H5 福建 天下 台海 海峡纵横电子竞价平台 福州乡村振兴 福州人才 福州都市圈 金融
榕视频 讲述福州 乌山时评 听福州 福州365·百姓

“闽都大家”系列报道之十四

“宫廷院体画”在闽传人刘子明:笑对人生“绘重彩”

2016-10-24 18:47:36来源:福州新闻网  作者:王礼林

“宫廷院体画”在闽传人刘子明:笑对人生“绘重彩”

刘老唱起《琅岐渔歌》。她说这些歌她至今唱起来还觉得很有感情。

“宫廷院体画”在闽传人刘子明:笑对人生“绘重彩”

刘子明作品《载将春色来祝寿》。

  文工团记忆:苦中作乐广大天地练红心 台前“小芹”变身幕后编剧

  “民间才是大学,真的有很多东西学习。那些农民、渔夫,都是我的老师。”刘老感慨。她坦诚,近20年时光里,她几经波折,被借调、下放、要回、再借调,工作的奔波操劳也让她得到迅速成长。

  “我很感恩那段艰苦的岁月,虽然让我的画笔搁置长达四十载,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多种艺术形式。艺术是相通的,这些艺术精髓,对我退休后重拾画笔、提升宫廷工笔画修养,起到了巨大帮助。”

  1951年,17岁的刘子明从省闽中毕业,因在校期间多次参演并成功塑造了刘胡兰等角色而引起关注,她一毕业就被闽侯地委文工团招走。通过面试和培训后,就开始为闽侯地区文工团工作。腰鼓、秧歌、乌克兰民间舞、活报剧,甚至她还全程参与编舞、化妆、打击乐器等等,把文艺演出的“十八般武艺”愣是让她学了个遍。

  刘子明清楚记得,她在文工团主演的第一部剧就是《小二黑结婚》。她塑造的少女小芹的角色让她一举成名;那清丽的嗓音倍受观众喜爱,有次在台上竟连着唱了八首歌才让收场!这部剧让观众记住了她,“小芹”成了她的“代号”。“那时还不懂创造角色,全靠自然形象夺得观众喜爱”,她谦虚地笑言:“我本来就是农村姑娘嘛,辫子一扎,就是‘小芹’”。

  1953年文工团撤销,刘子明被调至闽侯县文化馆,随后的五、六年时间里,她把在文工团练就的底子发挥再造。她接过“挖掘整理民间艺术”的任务就下乡去了。为融入群众,她机智地从山歌入手,和农民兄弟们“唱山歌唱出了感情”,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民舞、民歌的演唱和创作方法。

  聊到高兴处,刘老甚至会手舞足蹈,忍不住给记者唱起一段《琅岐渔歌》。她说这些歌她至今唱起来还觉得很有感情,因为是群众教的。

  “觉得每做一件事都会想感谢他们”,刘老说,那时的群众喜爱文艺干部,她跟群众一起唱、一起跳、一起笑。 “刘老感慨,“那时也不会记谱,就靠着硬唱、硬背,把每首歌唱到和他们一样才算过”。

  和幼时偷师学画“硬背程序”一样,这次她又靠着“硬着来”学会了歌舞创作。同样的,在1962前后她受命去闽剧编导班学习时,再次靠着“死背戏曲”掌握了闽剧剧本创作的基本功。再加上“山歌的押韵方法用来写唱词刚好”,她就凭借“硬着来”和“巧融贯”在文艺领域如鱼得水。

  1959年至1977年间,她在文艺研究和表演实践两头切换:在省文化局做过研究;在闽侯单枪匹马办艺校大半年;又为上杭写了当地第一部样板戏《光荣亭赋》……她先后辗转闽侯、螺洲、龙岩、莆田多地,在省属和各基层岗位从事文艺工作。

  18年间,她还作为新文艺工作者为省闽剧院效力近10年,身兼演员、编剧、导演多重身份。1978年,她被调回省艺术馆,此后才开始专职担任编导工作,直至退休。

  回忆起最艰苦的岁月,刘老没有抱怨,天性乐观的她认为,生活苦一点没关系,精神上充实了,生活就有干劲。

相关新闻
本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