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炎在抗日战场
树起反蒋旗帜
淞沪战役的硝烟还没散尽,蒋介石就把他的嫡系部队调来宁沪杭一带,将十九路军拆解,令他们分别赶往江西、武汉和安徽等地与红军作战。蔡廷锴、张炎等将领都十分清楚蒋介石想借红军消灭十九路军的用意,因此拒绝被拆解,蒋介石无奈又改派第十九路军到福建“剿共”。
6月上旬,张炎和第61师开抵泉州。泉州百姓杀猪宰羊,慰劳抗日将士。张炎眼见此景,暗暗下定决心,大敌当前,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决不与红军为敌。
1933年,日军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热河(当时为中国的一个省,省会为承德),先后占领了山海关、承德,又兵分多路直扑长城各口,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消息传来,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决定联合广东的陈济棠北上抗日,派抗战心切的张炎赴广东与陈济棠会晤。张炎面见陈济棠,力陈北上抗战的紧要,使双方达成协议,同意共同抽调精锐部队,组成北上抗日军团。张炎回到福建后,蔡廷锴立即抽调官兵组成了“援热先遣军”,编成两个纵队,自任总指挥,张炎、谭启秀分任纵队长。3月25日,“援热先遣军”挥师北上。当时,各大报纸纷纷报道了“先遣军”出征时的景况——“人民箪食壶浆,以迎我师,炮竹之声,达乎10里之外,沿途大呼‘十九路军抗日成功万岁’之口号”。
可是,当“援热先遣军”经过50多天的艰苦行军到达湖南郴州时,传来了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的消息,蒋介石严饬“援热先遣军”立即回闽的命令也随后到达。部队在愤怒、悲凉的气氛中忍痛回师,张炎这时真正明白了,要实现抗战,必须搬走不抵抗的蒋介石政府,实现民主政治。
1933年11月20日,蒋光鼐、蔡廷锴、张炎等爱国将领联合李济深、陈铭枢等毅然发动了著名的“福建事变”,竖起了抗日反蒋的旗帜,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和“人民革命军”。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为政府中央委员,张炎为军事委员会委员兼人民革命军第4军军长。他们一起宣布脱离国民党,成立“生产人民党”,其党纲规定,当前的唯一任务就是抗日反蒋。同时,他们派人秘密与中国共产党取得联系。
11月22日,福建人民政府召开了宣誓就职大会,张炎在大会上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说。他大呼:“希望全中国的革命同胞、革命领袖,大家到农村去领导农人,到工厂去领导工人,一起参加我们的革命,那么,封建势力的推翻,与帝国主义加在我国的种种的束缚的不平等条约的废除,失地的收复的目的,都能依于奋斗而达到。”
“福建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极其恐惧,采用了打拉两手,在围剿与瓦解福建人民政府的同时,也表露出议和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蔡廷锴等领导人为保全军队,经过商量自动放弃了抵抗。这样,仅仅维持了2个月的福建人民政府就此宣告结束。蒋介石佯装大度地恢复了第十九路军的建制,任命毛维寿为总指挥,张炎为副总指挥。但没过几天,他就将第十九路军改编为东路军第七路军,不久又将第七路军分散调离,进行肢解。张炎一气之下拒绝委任,发誓不做蒋介石的走卒,随后偕同夫人,踏上了出国游历的路途。
1935年年底,日军发动了“华北事变”,华北危亡。1936年5月,张炎决定回国从事抗战工作。当他回到广东后,便开始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合作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