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甲午海战场:老人指出北洋舰艇沉没方位

2015-02-12 15:34:43来源:解放军报

初秋,走进边陲重镇丹东,访古察今,两处细节饶有意味。

繁华街头,广告牌上,“中国海岸线北端起点”字样随处可见。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丹东带来无限商机和潜力。

清幽郊外,鸭绿江畔,虎山长城遗址蜿蜒北去。这里便是蔚为壮观的明代万里长城东部起点,明朝东北边防的“桥头堡”。

把长城一直修到大海边,明朝帝王惧海、禁海之心,可见一斑。不过,把安全感寄托在看似固若金汤的长城上,注定要落空。打开丹东地方志,近代史一页满是屈辱。甲午一战,日军轻易撕破虎山防线,夺得战略主动权。

闭关锁国已成历史名词。改革开放年代,丹东正书写向海而兴新篇章。

海的故事——

从甲午海战场到新兴港口的嬗变

战争带来的痛感、耻感,刻在丹东历史深处。

120年前,丹东那会儿还叫安东。在鸭绿江口外海,大鹿岛海域,中日两国海军主力不期而遇,黄海海战由此打响。

发生在中国东北角的这场海战,影响了全局,更影响了一个时代。此战之后,北洋水师退回大本营旅顺、威海,消极“避战保船”,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制海权。北洋水师日后全军覆灭之大败局,由此注定。

轮回两甲子,见证今犹在。在大鹿岛,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还能向记者讲述当年从老一辈人口中流传下来的黄海海战故事,还能指出“致远”“扬威”等北洋水师舰船沉没的方位。老人们的“啧啧”声中,尽是叹息和遗憾。

在大鹿岛月亮湾广场,民族英雄邓世昌的雕像面向浩淼大海,怒目圆睁,似乎心有不甘,在诉说什么。黄海之战,“致远”舰激战五小时,弹药耗尽,且受重创,管带邓世昌欲撞击日舰与之同归于尽,但不幸被击沉。邓世昌等殉国者,纵然以命相搏,也换不来一场胜利。对军人而言,悲愤莫大于此。

甲午战争,双方实力本相差无几,中国却输得家底精光。“我们败在没有海权意识。”丹东市史志办副主任黄文科感言,一个农耕文化根深蒂固的国家,即使建了一支实力强大的舰队,但也只不过是用来“看家护院”。在海权意识基本为零情况下,用陆上的老一套来应对海战,焉能不吃败仗?

昔日的屈辱和不堪,早已被甩在地上。回望那段历史,今人感受更多的,是澎湃的动力、如潮的激情。“甲午并不只是一段耻辱的历史,我们要把当年的民族气节、不屈的爱国精神永远传承下去。中国人具备这个骨气!”丹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李英彬慷慨激昂地说。

可以告慰黄海英烈的是,昔日他们洒下热血的这片海疆,已成为新的希望之地。今日之丹东,已成为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带的明珠,中国海岸线最北端的国际贸易商港——丹东港,正在快速崛起。

丹东港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港口。说其古老,是因为丹东港已有着百年的历史。说其年轻,是因为开埠于20世纪初叶的丹东港,在沉寂了近一个世纪后,于新世纪初完成了由江河小港走向广阔海洋的历史性转变。

行走丹东港下辖的浪头港区、大东港区和海洋红港区(备用港区),记者注意到,这些集散杂货、集装箱、国际客运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国际贸易商港,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充满勃勃生机。丹东港去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2亿余吨,同比增长25.1%。“我们的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港口综合吞吐量达到3亿吨,把丹东港打造成以东北亚为基点、面向全球的重要物流枢纽中心和现代大型产业集群港口。”丹东港集团负责人向记者描绘了一幅蓝图。

从甲午海战场,再到今日繁华不冻港,丹东“海的故事”还将继续。

分享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