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镛: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
第一,理想与立志。一个人的一生不能没有理想,立志是人一生不断前进的动力。要思考我这一生到底想要做什么?想要有何作为?有何抱负和志趣?想要从事什么专业?这在中学进入大学时必然要有所考虑,从大学进入研究生时代更需要进一步思考。立志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成长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想而一步步顿悟、提升,当然,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我之所以选择建筑事业作为一生的追求方向是与我青少年时的成长经历有着密切关系的。我1922年出生于古都金陵,当时国家正值内忧外患,中国大地战火连连,苦难深重。1937年南京沦陷,我随家兄流亡重庆,于合川继续中学学业。记得1940年7月27日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合川城遭遇日军空袭,大火一直燃烧至翌日清晨因降雨始息。我敬爱的前苏州中学首席国文教员戴劲沉父子遇难。战乱苦痛的经历激发了我重建家园的热望,最终断然选择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
第二,选择。一个人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十字路口”,一个弯转错了就很难回到过去的志愿,因此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机遇、变迁,甚至有无限的偶然性,国家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变迁,乃至家庭中的细小问题都会引人转向,甚至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回顾我的经历,有几次重要的“十字路口”:1948年我经梁思成先生推荐赴美国匡溪艺术学院求学,1950年学成后,应梁先生信中说到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召唤,力辞种种诱惑,毅然从尚为英国盘踞的香港、在军警挟持下取道回国,投身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和教育事业中。现在想来,如果当时留在美国,便没有此后几十年在中国建设领域中的耕耘和收获;1983年,我年满60,从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的行政岗位上退下,当时张维校长邀请我前往深圳大学创办建筑系,我婉拒了他的盛情,坚持和一名助教,在只有半间屋子、一张书桌、两个坐凳的条件下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如今已经整整30个春秋,30年中我与研究所的同志们共同开展了一系列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与实践,当时若前往深圳,今生后期的工作则又会是另一番光景。类似的情况一个人一生不知要经历多少,回顾过往,我自审之所以没有“转错”大方向,很大程度上还是与早年“立志”相关。
第三,坚持。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是坚持还是退却?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不论是年少时读书求学,还是年长后的研究与实践,几乎处处都有需要面对的困难,也难免遭遇挫折。年轻人很容易受到挫折的影响而气馁,这里希望与大家以宗白华之语共勉:“不因困难而挫志,不以荣誉而自满”(宗白华《徐悲鸿与中国绘画》),要立志、要选择,在选择的道路上更要有不惧困难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