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道变迁史:此地曾比蜀道难,穿山跨海变平川
2019-11-16 10:04:11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上世纪80年代闽东农村公路。
曾巩写《道山亭记》,大段的笔墨都放在了闽道之上,确实是有感而发。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曾巩由江西调任福建,他当年六月从老家江西南丰出发,直到八月才到达福州。一段直线距离仅有300公里的路,曾巩竟整整走了两个月之久。
在福建民间,有“闽道更比蜀道难”的说法。从关中入川的路线虽然异常险峻,但越过秦岭、进入蜀地之后便是内部交通便利的四川盆地,号称“天府之国”。
入闽的道路则不同,福建北有仙霞、西有武夷、南有博平诸大山脉蜿蜒边境,把闽地和外界割裂开来;闽中则有鹫峰、戴云两山脉,从东北至西南贯穿腹地,山地和丘陵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0%。闽地的河流也大多自成系统、互不贯通、独流入海。
可以想象,当年近六旬的曾巩从江西翻过纵横550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的武夷山脉后,满目依旧是丘陵山峦延绵不绝时的心境。
因为山高水长,春秋以前,福建与中原的交通几乎隔绝。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多次入闽征伐,终于打通了浙赣粤的入闽通道。但此后近两千年时间,仅有黄巢率部“刊山七百里”,为闽浙开辟一条新通道。除此,闽道再无大的发展,直至清末,甚至几乎都无车马大道可行,只有舟船港口成为福建交通的一抹亮色。
闽道难行也让福建长期游离于中国主流视野之外。上世纪30年代,文人郁达夫曾客居福建。他惊讶于闽江两岸“千景万景”“随手而得”,但却没有“平湖秋月、苏堤春晓”这样的显赫名声,“想来想去,我想最大的原因,总还在古代交通的不便”,郁达夫这样写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