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中的新华社

2015-09-01 08:25:35来源:新华网

一手拿笔,一手拿枪,抗战中的新华人英勇冲锋在前

不但会写文章,还要会打仗;白天打游击,晚上写消息;自己背着油印机和笔墨纸张,辗转于斗争前线——这是抗战中的新华人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冲锋战斗在对敌斗争的最前沿,在战火中坚持采写新闻和收发电讯,很多同志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何云、李竹如、郁永言、黄君珏、沈蔚、戴烨……这些为国捐躯的新华人中有分社负责人,有深入一线采访的编辑记者,还有技术和后勤人员。各岗位、各工种的新华社工作者,用青春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新闻战歌。

88岁的新华社高级编辑成一感慨万千:“新华社的名字,代表了我们的一生,体现了我们的价值。我们在感受幸福的同时,不禁深深怀念那些为新华社事业英勇捐躯的烈士,深深怀念那些把一生献给新华社、却未能看到今日盛况的战友。”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党的新闻队伍在战火中成长,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佳作。范长江的《苏北根据地观感》《苏北建设突飞猛进》、穆青的《雁翎队》、李峰的《切断敌人的补给线》……既是那个时代的不朽名篇,也是代代新华人学习的榜样。

伴随事业的迅速发展,抗战时期的新华社机构逐渐健全,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从红中社时,只有主编、编辑两三个人;到抗战胜利时,总社工作人员达到100余人,并在各解放区建立了一系列分支机构,新华社事业已具有相当规模。来自各地的新闻信息每天源源不断地汇总到延安总社,又由这里通过电波发往全国和世界。

在那异常艰苦的岁月里,新华社克服重重困难,履行职责,不辱使命,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宣传重任,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分享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