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三管齐下”出大招 “补水解渴”实体经济
新华网北京8月26日电(记者 陈凯茵 徐曼曼)距离上次央行“双降”不到2个月时间,“双降”大招被再度祭出。昨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8月2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9月6日起,实施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此外,额外降低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额外下调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准备金率3个百分点。
此次央行降息+降准+定向降准“三箭齐发”,预计将释放流动性逾6000亿元。对于此次“三管齐下”的目的,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主要是继续发挥好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触发原因: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流动性状况
2014年至今一年半的时间里,央行八次出手,打出多种“长短组合拳”:两次“降息+定向降准”;三次“降息”;两次“全面降准+定向降准”;两次“定向降准”。
在分析人士看来,央行此次“大动作”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国内外的预期。
从国内来看,7月份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齐齐下滑,表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如此背景下,加码稳增长的预期也随之升温。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此次政策出台符合预期。
“上半年,我国经济继续承压,实体经济压力较大,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此,进一步激活中国经济的细胞,保持流动性适度宽松,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的金融环境十分必要。”他指出。
从国际来看,近期全球金融市场出现集体剧烈动荡。综合考虑,“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仍存在下行压力,全球金融市场近期也出现较大波动,需要更加灵活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央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明确指出。
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也表示,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流动性状况是决定政策调整的主要触发因素。
他还结合近期人民币汇改情况分析称,利率与汇率政策配合恰逢其时。
陆磊认为,“近期,央行对人民币兑主要货币中间价报价机制实施进一步完善,势必对金融体系本外币流动性构成结构性影响,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实际上为金融体系注入了无期限流动性,可以有效增强金融机构针对货币市场波动实施流动性管理的能力。”
最终目的:保持币值稳定
陆磊认为,不管央行如何灵活打“组合拳”,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以促进经济增长。
陆磊提出,币值稳定的决定因素是以通货膨胀体现的货币购买力。虽然近两个月CPI略有回升,但总体物价水平仍处于历史低位。与此同时,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97%。
他分析认为:“这意味着扣除物价因素后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仍呈上升趋势,这也为再次使用价格工具进一步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提供了条件。”
此外,存款准备金率普降0.5个百分点的同时,县域和消费金融组织等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额外定向降低0.5个百分点。陆磊认为,央行此举有利于在总量上增强存款类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在结构上进一步体现了支农、支小、扩内需的政策意图。
人民银行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信贷结构继续优化,对“三农”、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5年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25.1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6.2万亿元,同比增长14.5%,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5.2个和3.3个百分点,比同期各项贷款增速高1.1个百分点。
本次降息还同步放开一年期以上存款利率上限,陆磊解读为”货币政策调整与金融改革并举”的行为。“这标志着货币政策从数量型为主转向价格型为主又迈出关键性步伐,为金融机构自主定价及高效配置金融资源提供了制度基础。”陆磊这样解释。
专家普遍认为,随着前期货币政策时滞效应逐步释放,定向调控效果开始显现,将有力地支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惠民生。
陆磊也表示,“此次‘双降’有助于巩固政策成效,更好地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