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六年被亮红牌最多专业:法学生物工程居首

2015-08-12 12:55:33来源:中国青年报

大学设非优势专业现象常见

华南理工大学2012级新闻学专业学生孟凡,最近正在北京的一家公司实习。她说:“我的学校在广州虽然还可以,牌子蛮亮,但是在外地面试,人家基本不知道华工还有新闻专业。”今年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微博]南广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俞莎同学发现,相较于同专业、就读于以文学类专业闻名的高校的学生,俞莎“专业课纵深不够是最大劣势”。

曾在北京工业大学读翻译系的郭雨萌,在以理工专业为优势专业的大学读哲学系的李梦琪,他们读的都是学校的非重点专业。

以传媒方向为例,中国青年报记者用“传媒、新闻、广告及传播”为关键词,对北京市66所本科高校(包括7所民办学校)是否设有相关学院及专业的情况进行了统计。

在66所院校中,近60%开设了传媒相关的专业。7所综合类、两所体育类、1所军事类及1所民族类均设立了该专业,在语言类、财经类、师范类和理工类院校中,半数及以上的院校设立了该专业,只有3所医科学校并未开设传媒相关专业。

进一步观察专业设置规模,中国青年报记者发现,在上述开设传媒专业的39所高校中,设有传媒相关学院的有26所,仅对应“系”的又分两类,其中5所将该专业置于人文学院等其他学院中,还有3所院校的传媒专业作为系单独存在。另有12所相关专业或学院皆与“艺术”字眼相关。

理工大学设文史院系,语言院校“发展计算机”,此类现象比较常见。北京外国语大学就业中心一位老师认为,这一现象有一定的合理性,要结合每个学校特点去分析专业的竞争优势。“对于北外来说,在英语这样的基础性品牌专业上,要继续保持和加强培养质量,巩固排头阵营;在法学、计算机等新兴专业上,应结合学校优势,培养‘外语+专业’的高竞争力人才。但语言仍是毕业生的突出竞争优势。”

中国青年报记者统计发现,不少特色院校建系办学的初衷正是依托和发展自身原有的优势。北京外国语大学主打国际新闻与传播,中国农业大学[微博]媒体传播系以农业与乡村传播为特色,北京体育大学建立体育传媒系,立足“大体育、专新闻、泛传播、全媒体”,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互动较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专业性不强是源于专业资源水平不够,“资源很好就没有这种情况了,比如清华的文科专业,水平并不低,学校性质不起决定作用”。

(文中受访学生均为化名)

分享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