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铮铮
“西山犹在不用愁,自有太平时候”——这是齐白石老人在北平沦陷期间写的两句诗。
当年,对挣扎于敌人铁蹄下的北平人来说,城外不远处的西山,是他们的精神寄托,那里活跃着让敌人胆战心惊的抗日力量。
八年抗战期间,北平形成了这样一种奇特的局面:虽然整个城市沦陷,但城内的反抗却从来没有停歇,有组织的袭击、暗杀、反日宣传不断。北平的民众也从来没有屈服和绝望,他们除了开展反日锄奸的武装斗争外,还为城外的八路军送情报,送物资,送药品,送人员,在城市和乡村间,勾连起一条条秘密交通线……
作为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一些未能及时撤离北平的文化名人,铁骨铮铮。
历史铭记了这样的一个场景:1937年8月8日,日军举行入城式,身为中国大学教授的蓝公武,从家里抄起一把铁锹要上街找日本人拼命,遭到日军毒打……
李苦禅,国画大师,抗战时期是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社会部黄浩地下工作组成员。曾参与营救掩护抗日爱国军官、为中共地下组织卖画筹集经费等众多抗日活动。他居住的柳树井2号院就是个地下交通站。1939年,李苦禅被捕,被日本宪兵关押在沙滩北大红楼,北平宪兵队本部“留置场”。这个有着铮铮铁骨的艺术大师不惧酷刑,痛骂日寇,出狱后仍借书画宣传抗战。
同为国画大师的齐白石,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决绝地说:“齐璜,中国人也,不去日本。你硬要齐璜,可以把齐璜的头拿去。”虽年过古稀,身体羸弱,但他用画和诗作刀枪,不断抗争,他一度停止卖画,艰苦度日,也拒领日伪当局配给的煤。
陈垣,史学大家。日本占领北平期间,他作为辅仁大学校长没有南下,坚持办学,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对抗奴化教育,保持了古都的一方净土。他冒着生命危险,保护抗日师生,同时潜心历史研究,借古喻今,鼓舞国人抗日。其心志气节,为当时中国文化界之榜样;
程砚秋,京剧大师,宁死也不给日本人唱捐。为避免日伪的骚扰,1941年他离开舞台,息演退隐,在海淀区青龙桥做起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当地老人至今还记得:这位舞台形象明艳不可方物的“名旦”上身穿个半旧的大棉袄,下身穿个缅当的大棉裤,脚穿一双骆驼鞍儿的老头棉鞋,扛着一把锄头去地里干活……
当硝烟散尽,尘埃落定,这些中国人的身影,仍然挺立于历史当中,他们用天地为之动容的血性和铁骨,共同铸就了一个不屈的北平!
记者:陈新洲、肖春飞、岳瑞芳、林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