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平台七雄争霸 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进行时
一则教训
碳排放额度、价格的确定一定要吸取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教训,“许多问题需要在机制设计中加以防范,否则可能事与愿违”
碳交易及相关业务在全球已具有一定规模。
5月26日,世界银行发布《2015碳定价机制观察》报告指出,2015年,碳定价机制可覆盖全球12%的碳排放,首次对全球碳税的价值做出评估,约140亿美元。碳交易和碳税的总价值达到500亿美元。约40个国家和超过20个地区已采用或计划采用碳定价工具,其中包括碳排放交易机制和碳税,碳定价机制覆盖上述国家和地区约一半的碳排放。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1/4,相当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12%。
“让碳市场承担温室气体减排的最核心的作用,是一种可行的目标,不过在实现此目标过程中,欧盟的前车之鉴显示,许多问题需要在机制设计中加以防范,否则可能事与愿违。”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遥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普遍认为,欧盟的碳交易没有起到减排的太大效果。”
据王遥介绍,欧盟碳价所反映出的减排成本,已无法促进减排,“欧盟市场因经济危机及配额过度发放、一个需求端和一个供给端的打击,一路下跌,其交易价所反映出的减排成本,已无法促进减排”。
数据显示,欧盟是目前全球第一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被认为是碳排放制度建设最先进的地区,但是近几年,其碳价格急剧下跌,甚至从每吨30欧元跌至每吨5欧元,“排放一吨碳只需要支付5欧元,说明免费碳排放的额度太多,碳交易就失去了迫使企业减排的威慑力”。
在中国,由于无法跨交易所,所有企业只能在本省市试点交易所交易,各地交易价格差异明显,跨度24-80元/吨碳。总体而言,截至2014年12月8日,全国7个碳交易所的均价为每吨37.16元/吨碳,累计成交量为1460万吨,累计成交额为5.4亿元。
目前,七大碳交易所已经覆盖超过12亿吨碳排放,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1/8。9月21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文章指出,2013年中国碳排放超过欧盟和美国的总和,达到100亿吨。在全国统一碳排放市场建立后,全国总共100亿吨碳排放量或将全部覆盖定价交易。
怎样确定每个企业获得多少碳排放额度?目前由政府计算并免费发放,而具体如何计算就是项艰巨任务。
“碳市场是否能够真正促进节能减排,总量设定的水平至关重要,是整个碳交易机制中最核心的顶层要素。”超越联创环境投资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曹原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目前试点多采用“基准法”和“历史法”。基准法,给同一行业企业划定基准线来计算分配配额,历史法则是要求企业逐年减排,每一年的配额均比前三年的历史排放要少。
“历史法对于一开始就努力减排的企业不公平。如果前一年减排多,后面就必须减排更多,一开始就不愿减排的企业,反而有更多额度;而行业基准法又没有考虑行业发展阶段。”王遥向记者解释。
王遥建议,在测算供给的方面,配额发放要合理,灵活使用历史法和基准法,避免发放过多;在测算需求的方面,应考虑经济结构是否顺利转型,经济能否软着陆,需充分考虑过往经济增长及未来经济增长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