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个全面”为指导 加快文化强国建设

2015-05-09 11:35:59来源:光明日报

“四个全面”重大战略思想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芒,为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八大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自觉坚持以“四个全面”重大战略思想为引领,高扬文化理想,加快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以“四个全面”为指导 加快文化强国建设

图片来源:包头日报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契机,夯实文化强国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又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形势催人,我们必须科学处理一系列重大关系,围绕“文化小康”目标加快文化改革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打好基础、增添后劲。

要处理好近与远的关系。所谓“近”,就是要立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阶段性目标。所谓“远”,就是要着眼建设文化强国这个长远目标。注重远近结合,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看到长期性。要严格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于文化小康的“任务书”,缺什么补什么,差多少填多少,夯实文化强国基础。要坚持以立为本、重在建设,围绕文化强国目标搞好整体谋划,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绝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更不能暴风骤雨、大轰大嗡。

要处理好城与乡的关系。全面小康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我国农村地域广袤,农业人口众多,如果农村文化出现“塌陷”,长期处在欠发展状态,建设文化强国便无从谈起。既要突出重点,解决好城市群众普遍关注的文化民生;更要统筹兼顾,保障好农村群众的文化权益,让文化的阳光普照人民大众。

要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既是实的也是虚的。“实”,指的是体现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载体和传播形态,包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及各种文化产品等有形文化。“虚”,指的是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素质等思想和精神层面的无形文化。推动文化建设,要一手抓物质形态文化,一手抓精神形态文化,让有形文化硬起来、无形文化强起来,实现两轮驱动、比翼齐飞。

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文化体制改革属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近些年来,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文化要大发展,思想要大解放,改革要不停步。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创造活力,释放改革发展红利。

要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冲破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要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

要培育文化创造主体。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原创能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高层次领军人物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力。要牢固树立人才兴文战略,着力打造一批世界级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充分发挥他们文化创造引领者的作用。

要搭建全民创造舞台。创新需要平台,创造需要舞台。广大人民群众只有拥有了广阔的舞台,每个人才能置身其中,各显其能。要以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手段,建立健全文化参与、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消费等平台体系,让蕴藏在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要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健全国家荣誉制度,大力营造创造光荣、创造有为、崇尚创造的良好环境。

分享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