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出让金等十大公共资金去向不明:1年达6万亿

2015-04-08 11:37:43来源:中国经济网

三项原则

去除公共资金管理顽疾

既有公众千万次的问,又有中央相关精神,但公共资金信息的公开透明问题,却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有识之士普遍认为,这背后既有官僚衙门作风在作祟,更有巨大利益在驱动。所以,治理公共资金管理顽疾,不能光靠收钱者和用钱者的自觉和自省,还要靠深化改革,靠制度约束和有力监管。

而要深化公共资金管理体制改革,真正打破权力红利的固化,我们认为,还需有一个能撼动部门固有利益的顶层设计。

为此,我们建议,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可以考虑就公共资金管理体制改革提出指导性意见。这个指导性意见主要应在以下三方面明确方向:

一是确立“三公”原则。

以中国资本市场为例。自新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证券监管部门一直致力于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健康发展,服务国民经济大局成就斐然,有目共睹。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证券发行、交易的信息要依法及时披露、充分披露、持续披露,而且公开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目前这方面尽管还有不足,但资本市场监管层坚持“三公”原则大方向,无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三公”原则首要的是公开,前提也是公开。因此,对于公共资金管理,信息必须公开透明。应责成相关部门彻底公开信息,同时制定公众参与监督制度,让公众参与公共资金收支全流程的监管。

具体操作手段上,可像资本市场那样,实现公开信息的电子化,让公众随时随地可以查询。中国资本市场成立20多年来,发行、交易、信息披露等电子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如今动辄数万亿元的资金申购新股、每日上万亿元的股票交易,网络交易系统保持平稳、安全运行状态,投资者通过移动互联网查阅上市公司信息、监管政策动向等,更是方便快捷。因此,公共资金信息的公开透明,技术上完全不成问题,关键是愿不愿意公开的问题。

二是遵循市场化原则。

在坚持“三公”原则的基础上,对公共资金实行市场化运作。相关部门应研究出台公共闲置资金运用管理办法,让长期“睡大觉”、经常因跑不赢CPI而“缩水”的闲置资金保值增值。

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壮大,业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了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无论新股发行,还是引入长线资金等,无不在市场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近一两年,面对市场关切的新股发行、优先股、新三板、注册制等政策问题,证监会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组合拳。这些政策并未像市场猜测的那样套上行政管制的绳索,而是科学推出更具弹性的市场化举措。

对于公共资金,据新华社调查,目前不少仍处于“沉睡”状态。比如,高达5000亿元的住宅维修资金就长期被闲置在银行难以取出,当然其中一部分已被寻租者“先行一步”挪用、炒股和理财。再比如,我国彩票发行规模已累计达1.7万亿元,规定占35%近6000亿元的公益金中,也有部分趴在地方政府账上“睡大觉”。让住宅维修资金、彩票公益金等公共闲置资金,学习社保基金和即将入市的养老金“好榜样”,进行规范的市场化运作,特别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按一定比例投资股市,为什么不可以?

要知道,社保基金和养老金乃百姓“养老钱”,资金性质决定了他们是最应稳健运作的资金。他们都入市了或即将入市,公共资金同样可以效仿。从社保基金的投资业绩看,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成立10多年来,平均收益率达8%以上,2014年收益率达到11.43%。这足以证明稳健类资金入市是可以保值增值的。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四方面适当扩大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范围。这也引发了投资者对社保基金未来加大A股市场投资的联想。

因此,抓紧研究出台公共闲置资金运用管理办法,实行市场化运作,既可有效实现保值增值,而且还可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

分享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