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瑛。
福州晚报记者 顾伟/文 张旭阳/摄
近日,71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闽剧代表性传承人林瑛重返舞台,在福建省闽剧艺术中心主演了闽剧《梅玉配》。
这是她继《王莲莲拜香》之后,时隔16年再次演全本大戏。她告诉记者,复演《梅玉配》主要是为了向国家图书馆报备影像资料,“我估计以后不会再在舞台上演全本大戏了,演折子戏倒有可能。”
为了剧团发展
主动让出舞台
10岁那年,林瑛踏入了闽剧艺术的大门。
1979年,福建省实验闽剧团复排《梅玉配》,林瑛饰演沈红芳,首轮在茶亭连演39场,场场爆满。
1993年,已主演过《潘金莲》《花烛之夜》《卓文君》等50多部闽剧大戏的林瑛,被任命为福建省实验闽剧团团长(后团改院)。当时团里演出人才“青黄不接”,平时只能演一些不需小生、花旦的“寡妇”戏。
此时,福建艺术学校闽剧表演班的一批学员即将毕业,林瑛从中发现了后来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周虹、陈洪翔、陈琼等好苗子。她说:“那时我还不到45岁,是戏曲演员表演最成熟的年龄。为了让闽剧团早日恢复生机,让年轻人早日挑大梁,我决定主动让出舞台。现在看来这个决定太对了,毕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春满园。”
带出许多高徒
授戏“加头补尾”
2008年,林瑛获得国家级非遗项目闽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拿到证书的瞬间只觉得这是一种荣誉,退休后才渐渐明白,这对我而言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2004年,周虹、陈琼、陈言芳等三位国家一级演员拜林瑛为师,近几年林瑛又收了“90后”演员林青霞、许惠銮为徒。她还指导赵嘉雯、张林娜、吴丽敏、黄许杰等年轻演员,在福建省水仙花戏剧比赛和福建省中青年演员比赛中摘金夺银。
折子戏需要单独成篇,为让一般观众了解折子戏中的人物和故事,林瑛近些年在给学生传授折子戏时,常常给原作“加头补尾”,增加了不少唱腔和台词。
剧本加入俚语
提升“虾油味”
林瑛退休后担任过福建省闽剧艺术研究会会长,她时常驾车在长乐、连江、福清等地穿梭,帮助民间职业闽剧团发展。长乐大众闽剧团、海峡闽剧团、长乐闽剧院、连江艺昌闽剧团、福清侨乡闽剧团、福清国辉闽剧团等排演的不少新戏,都得到过林瑛的指导。
林瑛说,现在不少年轻人不会说福州话,多数年轻闽剧演员拿到剧本只会“文读”,导致闽剧的“虾油味”淡了。
省实验闽剧院最近在排新版《荔枝换绛桃》,林瑛担任该剧的语言顾问。她带着年轻演员反复读剧本,捕捉能提升“虾油味”的元素。剧中有一句话是“脑袋会搬家”,用福州话“文读”显得很平常,但如果改成“六斤四会落地”,可能会让观众会心一笑,因为老福州人将脑袋称为“六斤四”。林瑛说:“闽剧好不好看,要看演员能否用活方言,如果‘虾油味’没了,那就不是闽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