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忠:为经典配乐 谱悠扬人生

来源:福州新闻网作者:顾伟

方忠:为经典配乐 谱悠扬人生

  方忠多才多艺。

  福州晚报记者 顾伟

  为《炼印》《红色少年》《贻顺哥烛蒂》《曲判记》创作过音乐作品的方忠,是目前辈分最高的闽剧作曲家。90岁的他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记者到他家中采访时,发现他十分关注闽剧新人最近在第八届福建艺术节上推出的几台新戏。

  参与闽剧首部电影配乐

  方忠说,他读中学时,就能用两个口琴交替吹奏世界名曲《卡门》。福州解放后,南华剧场上演新歌剧《白毛女》,他看得热血沸腾,恰巧当时南下服务团组建福建省文工团,于是他兴冲冲赶去报名。

  1950年3月,方忠进入福建省文工团,被分配拉大提琴。他除了拉琴外,还能说唱表演。采访中,他唱起70年前唱过的歌曲《我要唱唱光荣的志愿军》和闽剧“一枝花”旋律,还是那么清晰。

  1953年,福建省文工团人员分流到福建省话剧团、福建省闽剧实验剧团(简称“省闽”)等单位。由于方忠是地道的福州人,于是他进了“省闽”担任作曲。

  1954年,福清闽剧老艺人在挖掘传统剧目时,创作整理出闽剧《炼印》。同年7月福建以“省闽”为主,成立了《炼印》剧组,方忠参与《炼印》音乐创作,9月该戏赴上海参加华东地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评委齐赞福建出了台好戏。195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炼印》拍成电影,成为闽剧第一部电影。

  “锣鼓经”体现小英雄童真

  1959年至1961年,方忠被单位推荐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作曲。

  他毕业后不久,福建寿宁出现一位为爱护集体财产英勇牺牲的少年张高谦。“省闽”为排演闽剧《红色少年》,派出采风队到寿宁,方忠作为该剧的作曲参与。

  方忠记得,当年为了进一步了解小英雄的生活,他来到张高谦家中,听他父母讲孩子生活中的趣事。在创作过程中,他用鼓、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器,组合成不同的“锣鼓经”,来体现小英雄童真、童趣的个性。

  1980年,“省闽”创排《曲判记》,方忠根据自己平日研究京剧名角马连良和周信芳唱腔特色得出的经验,为主演黄愿亭量身设计韵味醇厚的唱腔,使该剧成为闽剧名家黄愿亭的代表作。因《曲判记》,方忠1981年在全省戏剧会演中获得音乐创作优秀奖。

  配乐的“贻顺哥”国外获奖

  1979年,“省闽”重排《贻顺哥烛蒂》。由于早先的乐谱找不到了,方忠便出任此版音乐创作。此后40多年,戏迷看到的《贻顺哥烛蒂》,一直沿用方忠创作的这个音乐版本。

  贻顺哥被称为“福州版的葛朗台”。2013年,“省闽”带着《贻顺哥烛蒂》参加巴黎中国传统戏剧节,“贻顺哥”饰演者朱善根获得最佳男演员奖。

  退休后的方忠仍时常为闽剧谱写唱腔和伴奏曲,还应邀到中央音乐学院、省艺术干校等单位举办专题讲座,参与编写出版《闽剧传统音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福建卷)》等书籍。

  前些天,“省闽”推出新版《荔枝换绛桃》,方忠闻知女主演是位“00后”,特意到剧目海报前留影,为年轻演员加油鼓劲。

责任编辑:陈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