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福州各大景区随处可见举家出游、其乐融融的景象。
那么,年年人人人的三坊七巷今年情况又是如何?
4日,央视《新闻直播间》五一特别节目分别进行了2场直播,带你走进今年五一小长假不一样的福州!
△点击上方观看视频
4日下午,央视记者率先打卡往年小长假福州最热门的景点——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旅游复苏
景区严格限流
与往年人山人海不同,从央视航拍可以看出,今年五一假期,三坊七巷的人流量并不大。
因为今年这里实行了严格的限流、限客的措施,只有4个出入口开放,而且当瞬时的游客人数达到最大承载量的30%左右,4个入口将全部关闭。交警将把入口改成只出不进。
街道客流密度和通行的流畅度还是相当舒适的,当然最让人钟意的莫过于充满古早味的福州美食了!
早起吃锅边,中午吃碗拌面,下午再溜达到三坊七巷吃碗肉燕或鱼丸。可以说是福州人“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而这样的日常正慢慢恢复。
央视记者黄珊:肉燕又叫“太平燕”,“吃太平燕、享全家福”是福州特有的民情民俗。它长得有点像馄钝,但是跟馄钝完全不一样。它的燕皮是用瘦肉加淀粉,手工捶打出来的,里面再包上肉馅,所以说这个肉燕又叫“肉包肉”。
鱼丸店、肉丸店、花生汤小铺……在三坊七巷长达600米主街上,福建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一共有7家。
这些老字号不仅是福建人最古早的记忆和乡愁,也是许多游客来到福州必须打卡的地道美食。
老字号变新“网红”
转型线上销售
据统计,三坊七巷五一小长假日均游客量达到了5万人次,是往年五一假期的3成左右。不过老字号的传承人没有闲着,他们纷纷转行做起了网络直播。
以这家肉燕店为例,它是2005年开设的线上商店,日均的销售额能卖出150斤肉燕,相当于1000碗肉燕。
疫情期间,他们的销售量不降反增,一天能卖出1600碗,现在线上的销售占整体销售额的一半以上。
央视记者黄珊:老字号传承人告诉我,通过网络直播不仅可以带货,还能够把这些手工技艺以及文化底蕴更好地展示给消费者,传递匠人精神并且帮助品牌更快实现数字化转型。
“云”游坊巷
直播也能“深度游”
说到数字化转型其实三坊七巷在2月底已经实现“云”游坊巷的网络直播互动节目。
通过网络直播,带全国各地的网友,足不出户来游览三坊七巷,探访古厝故事来了解“非遗”的手工技艺。满足了许多网友宅在家就可以“云”旅游的需求。
18期的节目在线观看人数,达到了130万人次。
青年志愿者奉献假日
“90后”是主力
央视记者走在街头,不时遇到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原来,五一小长假里大概有500名青年志愿者坚守在景区的各个岗位上,他们有的是社区的工作者,有一些是高校的学生,平均年纪在26岁左右。
在这样特殊的节日里,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对青春的承诺。
“夜福州”回温
感受福州慢生活
点击观看视频
傍晚华灯初上,整个三坊七巷就像换了一件晚礼服,与白天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
央视记者黄珊:我来到了三坊七巷的安泰河畔,这也是“夜福州”最热门的打卡地之一。在这个季节的晚上,坐在安泰河边喝喝茶、聊聊天,可以说是最典型的福州慢生活模式。
安泰河是福州市中心最主要的一条内河,历史上它曾经是交通运河总枢纽,一度热闹和风光无限,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生活污水的排入,这条河一度变得又臭又脏。
安泰河治理改造
小桥流水夜景再现
2005年,福州市政府启动了安泰河治理工作,通过古桥修复公园绿地的建设对这个区域进行提升改造。
同时在去年进行了,灯光提升改造,这些不同颜色、层次的灯光氛围营造一种“水堤相融”的柔美环境。
安泰河畔还有咖啡、餐吧、茶馆等不同的业态。3月底恢复堂食以来,这里的人气也在逐步恢复。
福州发放消费券
明显拉动经济复苏
央视记者黄珊:在小店的门口,大家可以看到都有一些海报,其实这是福州发放消费券的活动。从4月23日开始,福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分2轮投放总额1.5亿的消费券,它的使用期限是从4月23日持续到5月5日。
截至4日上午8点,福州全市消费券使用人数超过250万,累积拉动消费达3.63亿元。
消费券对餐饮、零售、商超便利三个行业拉动效果最为明显。
除了吃吃吃、买买买,夜游坊巷还有不同的体验。
非遗手艺传承人
聚集三坊七巷
福州传统的油纸伞是福州文化的符号之一,福州的制伞手艺已经传承了两千多年。一把伞需要经过80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除了油纸伞还有糖画、捏面人,三坊七巷还聚集了不少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前不久福州市公布了2019年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19年福州市的文化艺术营业收入达2.53亿元,增长超过了90%。也就是说文化艺术业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