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 防范缺位引深思
尽量群体出动别太“离群”
纵观多起大学生事故,多发生在离校返家或假期出行期间,2014年重庆大学生高渝、济南大学生小金,皆在返家过程中“搭错车”,上了陌生人的车辆而遇害;不久前大学城遇害的许某与毕敏仪皆是抵达陌生城市、留宿同学家之后,单独行动惨遭不幸。
羊城晚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学生的防范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并不因周边事故频发而有明显的提高。侥幸心理使得很多学生总是放松警惕。
某高校学生管理老师认为,这些年,学生的活动范围更社会化,无论是实习、兼职还是旅游、游学,安全隐患也由此增加。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需要学会独自面对社会,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先通过群体过渡到完全独立是一个安全的选择,不要刚刚离开父母的“保护伞”就急于马上独立。来自警方的统计也显示,各类人身伤害案件中,绝大多数受害人均为单独一人。因此,尽量“群体出动”是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方式之一。
安全TIPS
出行应尽量结伴,单独出行应该与室友、朋友、父母交代,并保持联系。学会借助外力保护自己。当遇到不法侵害或危险时,要保持镇定,懂得借助警方或保卫部门的力量来保护自己,保存实力,切忌凭一己之力去拼命。
教育帖
过度保护的家庭教育限制了孩子
陈岫分享了一个案例:来自珠三角的一名女大学生,从小到大,上学、放学、假期都是家长车接车送,没有坐过任何公共交通工具。记者也发现,为了升学、考试,如今的孩子往往除了读书,其他什么都不用管。陈岫戏称,家长们似乎幻想着孩子18岁之后,天然地就学会了生活技能。而事实是,过度保护的家庭教育,没有很好地启发孩子们的安全意识,也没有给孩子尝试自己管理自己的机会,更限制住孩子发展出更多的能力。而跟随爷爷奶奶一起长大的孩子,这方面的教育与启发更加欠缺。
安全TIPS
家长帮助孩子做太多会让孩子没有空间。而给孩子空间,不仅仅是给孩子一间独立的房间那么简单,更要让孩子尝试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家长的角色是作为后备力量支持孩子,在有困难时同孩子一起商量,而不是主导。家长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社交关系,使他们发展出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