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抗战29军将领之后:没有硝烟的集结号

2015-07-20 11:21:50来源:新京报

先烈坟冢,以碑为证

向心力来自一场危机。

遵化县石门镇,一个破败的陵园里,安葬着29军的阵亡官兵。

1933年,29军在喜峰口抗击日寇,大刀队夜袭敌营,一战成名。专为此战写的《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传唱南北。

李惠兰第一次看到这个墓园时,“心里发疼”。

喜峰口之战就地收殓的36麻袋尸骨,葬在一个砖坟里。风吹雨淋,用洋灰抹上的砖缝都已裂开。另外280位阵亡官兵的坟成了平地,长满青草。墓砖大多不知所踪。

2008年,看坟的席连生给李惠兰打了个电话。说有开发商看上了这块墓地。

后来,开发商也找到了李惠兰,“给烈士们挪挪地方吧?”

这块陵园风水好,距离清东陵不过十几公里,有人想建商用的墓地。

李惠兰好几天睡不着觉。烈士们连坟头都没有了,尸骨再让铲车给推了?那我们这些人死了还能闭眼吗?

她给相熟的几个29军后代打电话,几个老太太第一反应是,到陵园当坐地炮去。

坐地炮,耍赖,躺在地上不起来。看谁敢拆。但是,一把年纪能撑几天?

一合计,还是找大伙去。北京聚餐,来了三桌。

头一晚,赵学芬(赵登禹将军之女)、李惠兰、何玟、冯炳如(冯治安将军之女)订好了计划。

在饭桌上一说这事,“炸了锅了”。

群情激愤。李惠兰说了她们的主意,趁着开发商没动手,咱们立两块纪念碑。

有了碑,他们就有了忌惮。

没的说,都同意。一共捐了一万八千块钱。用最好的黑色花岗岩刻的金字。“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立碑人写的是父辈的名字,在一连串著名将领后面,简单地写了两个字—后代。

最后刻碑的钱差了2000。准备补上时,刻碑人说,差的钱不要了,我也给烈士们捐一份。

席连生刨了坑,稳稳地把这碑立上了。

开发商没有再来。

2010年清明节后,这些立碑的后人都到了陵园。

李惠兰说收了大家的钱,没有收条,“以碑为证”。

那天,大家拿着大刀进行曲的歌片放声唱,绕着墓园一遍遍地走。金振中(1937年守卫卢沟桥的营长)的儿子金天愚说,有人流着泪讲自己父亲的故事。

其实大家都听了很多遍。但还是愿意听。

“没有这些士兵,就没有我们的父亲。”何玟说,遵化这个墓,把零零散散的29军后代慢慢聚集到一起。从上世纪80年代就和他们相熟的原卢沟桥文物所所长郭景兴说,29军是杂牌军,一直在夹缝里长。也因为这缘故,后代反而更有凝聚力。

每年,这些后代都会到这里一聚。

分享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