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1930年周恩来在莫斯科如何直谏斯大林?

2015-07-10 09:17:57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这说明南昌起义得到共产国际的批准。正当起义准备工作紧锣密鼓进行时,7月29日,张国焘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到九江,给中共前委连发两份急电,说起义宜慎重,无论如何等他到南昌后再决定。30日,张国焘到南昌后,立即召开前委紧急会议。会上,张国焘提出起义如有成功把握,可以举行,否则不可动,应征得张发奎的同意,否则不可动,并称这是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周恩来和前委其他成员一致反对这一主张,坚决表示:起义断不能迁延,更不可停止,应当是我党站在领导地位。

因张国焘是中共中央代表,不能以多数决定。激烈争论数小时,平时性格温和的周恩来这时再也忍不住了,最后愤然以辞职抗争,说:“国际代表及中央给我的任务是叫我来主持这个行动,现在给你的命令又如此,我不能负责了,我要即刻回汉口向中央报告。”说话时,周恩来还气得拍了桌子。31日早晨,再次开会,又辩论了几个小时,最后张国焘屈服了。8月1日凌晨,周恩来领导的起义部队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为全党树起一面新的革命旗帜。

纠正第一次“左”倾盲动错误和主持召开党的六大

1927年11月上旬,周恩来带着尚未康复的病体辗转从香港来到上海,参加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在罗明纳兹指导下进行,他错误地认为中国革命的形势仍在“不断高涨”,“现时全中国的状况是直接革命的形势”,错误地规定了全国武装暴动的总策略,命令少数党员和少数群众在全国组织毫无胜利希望的地方起义,特别要求“使暴动的城市能成为自发的农民暴动中心及指导者”。根据罗明纳兹的提议,会议通过了《政治纪律决议案》,在组织上实行惩办主义,给了周恩来为书记的前委全体成员以“警告”处分。这次会议使“左”倾盲动主义在中央取得了统治地位。这时,周恩来虽然受到处分,但他的才干已得到人们的公认,经共产国际建议被选为临时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局主任。

此时的周恩来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处于矛盾和困惑之中:一方面,他受斯大林和罗明纳兹“革命高潮论”的影响,认为革命形势不是低落,而是高涨,毫不怀疑地支持城乡暴动。他说:“我认为目前中国工农很需要革命的情形看,革命的潮流并未低落,是高涨的。”他亲自参与起草的《广东工作计划决议案》被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通过后,成为广州起义的指导性文件。广州起义遭到敌人残酷镇压后,周恩来在临时中央政治局会上提出:要加紧湖南、湖北和江西的斗争,扩大暴动局面;海陆丰应向北发展,琼州的工作要深入,造成并扩大割据局面。可以看出,他当时是赞成城市中心论的。关于这一点,他在1960年7月讲到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时曾直言不讳地说:“我自己当时是城市观点,没有从上海起义和南昌起义中取得经验,上山搞农村斗争。”另一方面,由于他历来注重实际和处事谨慎,所以很快就感到各地盛行的军事冒险行动是危险的无法取得胜利的,只能给革命力量带来更大的损失,便尽自己所能对其进行纠正。

1928年1月至2月,他代表中央起草了一系列给各省省委的指示信,这些指示信集中反映出他当时极力纠正盲动错误的种种努力,其主要观点是:暴动必须有成熟的条件,尤其是工人和农民的发动;暴动中的“烧杀政策”是错误的;城市暴动必须有农村暴动的配合才能成功,等等。经周恩来努力,及时避免了一些更大的牺牲。自然,周恩来当时在这方面的认识也还很有限,主要是从战术上而不是从战略上提出问题的。他对革命潮流高涨这一估计并没有怀疑,对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暴动问题上也没有反对。区别只是主张发动暴动必须考虑到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必须做好周密的装备,不能不顾一切地蛮干,这自然是远远不够的,远不能从根本上纠正“左”倾盲动主义错误。

分享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