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渔业资源衰减东海成死海 渔网比蚊帐还密
4月刚过,东海沿岸的渔民似乎就进入了伏休期,上千艘渔船停泊在渔港,渔民们脸上满是压抑,“东海无鱼”成为渔民最苦涩的感受。浙江一位渔民如此描述:10个小时,用直径70米、周长1000米的网,不停在海上横扫35海里,捞上的鱼只值一两千元。
“这几年网扣越来越小、越来越密,按理说不应该做这种网,但是不加密网扣不行了,要赔钱,打不到鱼了。”山东荣成渔民张胜利说,四五年以前,出海4天能打一船鱼,现在差不多要10天才能打满,而且打上来的基本都是小鱼,只能当饲料卖,价格2元/斤。
渔网越织越密,收获却越来越少
在我国沿海一些省份的近海、滩涂,随处可见一些层层叠叠竖起来的网具,这些网或高或低,或疏或密,唯一的相同点是网眼细密,随着海水退潮,不管大鱼小鱼都会被网拦住。
渔民们对这些网具的称呼也非常形象:“绝户网”“地笼网”“蜈蚣网”“迷魂网”……鱼虾一旦“入网”,基本没有逃生的可能。
每年4到6月,是虾的产卵期,有些渔船通过在网中加设密眼衬网滤捕虾子。密眼衬网又叫“密目网”,网眼大小1毫米都不到,比夏天用的蚊帐网眼还小,故此舟山渔民还形象地称它为“虾子袋洞”。
因为过度捕捞,东海渔业资源濒临绝境。大鱼捕完了就捕小鱼,渔民的网越织越密,收获却越来越少。“现在出去真没什么大鱼,都是一些小鱼头。渔业部门刚刚把鱼苗放下海,还没长大就被捞掉了。”渔民老徐说,没办法,有总比没有好,你不抓人家也抓。
这种网具在我国南海海域也广泛存在。在海南岛沿海,渔民将这种网具称为“定置网”,用于捕捞近海的一些杂鱼和虾类。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总工程师陈积明说,以南海为例,捕捞方式有拖网、围网、刺网等多种方式,围网和刺网针对特定的鱼类品种,而拖网打击面就比较大。目前,广东、海南有不少船只都采用拖网这种捕捞方式。
先进的捕捞技术加剧渔业资源衰减
“绝户网”的横行,或许狠狠地给了渔业保护政策一个耳光。这种让鱼虾“断子绝孙”的网具引发民众普遍疑问,喊了多少年的可持续发展缘何走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林东勇说:“竭泽而渔”是渔业资源锐减的主因。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浙江在册渔船的总马力数增加了4倍以上,意味着捕捞强度成倍加大;此外,捕捞技术更加先进,原来渔民靠海水观测鱼群,靠指南针辨别方向,起锚要靠手工,现在都被先进的机器、仪器取代。
除了触目惊心的“绝户网”,灯光围捕、电捕也加剧了渔业资源的衰减。一位渔民说,到了晚上,几百条船开起上百盏灯,海面惨白一片,鱼有趋光性,一见到光,就会游来,“不管大大小小的鱼,全部被捕上来了。”
所谓的捕虾船,其实就是用装着上百伏直流电的网扫荡大海,捕上来的虾大多是死的,“威力太大了,把虾子虾孙都给捕了。”据统计,仅台州一地,就有上千艘电虾船。
跨界、非法捕捞加剧了渔业资源破坏。浙江沿海渔民表示,抓这些小鱼的,有很多是外地的外来船,也有不少是“三无船”——无船名号、无船舶证书、无船籍港。这些非法渔船往往任意改变作业方式,在禁渔期出海,破坏鱼类繁衍生长。
因为目前的渔业监管体系难以对跨行政区的违法渔船进行处罚,所以沿海省份的渔船就变成了“你偷我的,我偷你的”,经常跨界非法捕捞,而且往往使用“绝户网”等手段竭泽而渔,导致整个近海渔业资源受损。
海南省水产研究所总工程师陈积明表示,“绝户网”在沿海地区泛滥,主要原因是我国还没有对渔具渔法的使用出台详细规定。
网具禁用范围规定年底有望出台
面临日渐枯竭的渔业资源,“绝户网”的盛行更是雪上加霜。业内人士认为,保护好鱼类的子孙,就是保护渔民的长久收益。因此,“绝户网”更应被早日绝户。
大海对竭泽而渔的报复已经开始,浙江许多渔民自发建议“延长禁渔期”。主管部门、渔业公司和渔民本身,都意识到东海渔业资源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需要加大保护力度。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捕捞处调研员符波说,现在农业部渔业网具准用目录还在制定过程中,目前已经开过专题研讨会,还要再征求沿海各省渔业主管部门的意见,有望今年年底出台相关政策或规定,详细规定网具的准用和禁用范围。
陈积明建议,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仍需继续推动渔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渔民的转产转业。一是要合理捕捞,科学捕捞。渔业资源会每年自然增长,捕捞也要在合理范围之内,因此捕捞要严格控制强度。二是近海捕捞应逐步向远海捕捞过渡。三是逐步减少渔业人口,抬高从业“门槛”,想方设法促进普通渔民转产转业,提高渔业捕捞业的科技含量。
“对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和网具进行限制和处罚,执法部门要联合行动对生产、销售限制性网具的厂商进行处罚。”部分受访渔民建议,应由海洋渔业部门牵头,针对使用破坏资源网具进行联合执法大行动,对于违规网具予以没收,对于使用者予以警告。并可授权水务部门、海域的保护区管理局、地市的城管部门,有权对这类网具进行处罚。据新华社新媒体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