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考试1600人作弊被驱逐 家长折飞机递答案
在印度生活一段时间后,《环球》杂志记者也发现,在不少印度人看来,欺骗并不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施骗方是利用智慧取得了“胜利”,被骗的人是自愿的。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外国人在印度屡屡上当受骗、损失钱财,印度人却很少批评自己的同胞。在这种社会心理下,不难想象作弊作为一种欺骗行为,为个人及社会所接受。
有时,出于升学率或考区荣誉等因素,学校对学生作弊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名叫萨文西的印度学生说,3年前他在孟买参加十年级考试,几十个人的考场里,只有一名监考官在巡视,大部分时间里,他人都不在教室。考场里人声嘈杂、纸条乱飞。
此外,印度的教育政策也有一定缺陷。根据2010年出台的新教育法,印度义务教育年龄延长至14岁,八年级以下的学生基本不会留级,十年级以前不必强制参加统考。这惯坏了一些学生,导致违规作弊的学生越来越多。
整治难出效果
频繁的校园作弊现象损害了印度的形象,也引起了印度教育官员的注意,从今年起,教育部门采取了预防性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比如,有教育官员表示,通过在考场安装闭路摄像头,就使孟买校园的作弊现象减少了20%。
此外,印度政府也试点新的试卷发放模式。以往考试中,试卷统一在一个地方印制,再分发到各考点“安全”保存起来,直到考试当日才开封。如今,教育部门采用新技术,试卷被转为数字格式并译成编码,以PDF格式存储在电子邮件中。考试时,设置在考场的特殊打印机在联网后下载邮件,对编码文件实施解码,再打印试卷。
监管虽然加强了,但竞争的激烈和不良的社会风气还是让不少考生选择了投机取巧。在印度最著名的印度理工学院,每年上千万的高中考生中,只有成绩优秀的30万人才获得该校的报考资格,而最终的录取率不足2%,远低于美国哈佛大学的13%。这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考试竞争,也造就了印度校园的作弊现象顽疾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