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义务宣传自行车骑行队接受授旗、结对共建签约仪式举行、智慧中心建成投用、湿地保护实践研讨会举行……作为闽江河口湿地保护20年实践系列活动之一,2022年福建省湿地保护宣传周活动29日拉开帷幕,内容丰富,宣传、保护湿地的创新举措亮点纷呈,将系列活动推向高潮。
50多名骑手变身湿地宣传员
“保护湿地,不仅是保护珍禽异
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29日下午,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实践研讨会在闽江河口湿地博物馆举行,省内外6位湿地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话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和发展的典型经验和创新路径,以宏观的视野、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带来了“思想大餐”。现摘登发言内容,以飨读者。鸟,也是保护人类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共护湿地,让湿地永远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世代共享的绿意空间!”长乐五中学生陈晓淇以志愿者代表身份,宣读《2022年福建省湿地保护倡议书》,倡议大家以实际行动保护候鸟和湿地。
宣读环节结束后,骑行队7名队员代表接受授旗,接着带领50多名骑手从湿地出发,沿着长乐多个乡镇骑行38公里,一路宣传湿地保护知识。
“湿地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候鸟是人类的朋友,保护湿地和候鸟,人人有责。我们都是骑行爱好者,经常到各地骑行,以后骑到哪里,就会将湿地保护宣传到哪里。”骑行队队员乌力吉说。
党支部结对共建保护湿地
活动中,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驻福州专员办党支部与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党支部签下结对共建协议。
“我们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改革创新的办法,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搭建结对载体、深化共建内涵,能够示范带动基层党组织增强战斗堡垒作用,在更高层面、更宽领域共同保护闽江河口湿地,以实际行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动林草工作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双方将在闽江河口湿地的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内,把结对共建工作纳入日常工作中,成立共建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专人,开展以“组织共建、党员共育、活动共创、实事共办”为主要内容的结对共建工作。
湿地保护注入“智慧”基因
“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每年来湿地的候鸟越来越多。”“湿地这几年的保护工作可圈可点。”当天,嘉宾们观看了闽江河口湿地宣传片、湿地保护20年实践成果摄影展,参观了湿地博物馆、智慧中心等,大家一边看一边点赞。
“以前都是在照片上看到黑脸琵鹭,这样近距离欣赏,还是头一次。”在智慧中心,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分析平台赚足了眼球。工作人员点开大屏,黑脸琵鹭觅食的画面就跃然眼前。如此“近距离”看到黑脸琵鹭,在场人员很是激动。
“智慧中心是闽江河口湿地的智慧‘大脑’,刚刚建成投用。”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120多个高清鹰眼探头安装在湿地各个角落,与闽江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展示分析平台相连。探头上装有环境因子监测设备,不仅能清晰监测候鸟动向,还能监测湿地温度、湿度等数据。智慧监测系统根据输入的鸟调数据,能够自动分析候鸟数量、种类等增减情况,比人工鸟调统计更加精准高效。
摄影展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从征集的1111幅作品中精选的100幅作品,与20年保护实践工作照片一起展出,多角度、新视角、立体化展示了闽江河口湿地的生态优势和保护成效。
湿地修复问题有了“中国解法”
人物名片
雷光春,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主席,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主任。
全球共有湿地面积1210万平方公里,湿地生态系统的全球关联性、生态系统整体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成为全球多边环境公约的焦点。
当前,湿地生态系统面临不少挑战。例如全球升温,将给大自然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全球几乎所有天然湿地面积均在减少,河口湿地减少幅度最大。同时,水质风险将显著增大,到2050年,29亿人的饮水面临氮磷污染,16亿人的饮水面临BOD污染,均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更加脆弱。
如何应对湿地退化的危险?中国在湿地修复关键技术上给出不少典型经验。以闽江河口湿地为例,通过多种物理、人工手段,在外来物种互花米草治理上取得显著成效;盐城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垦面积达80万亩,通过恢复潮汐过程,实现湿地修复。湿地生态修复的核心是水文过程修复,湿地应该不断探索,形成经验并向全国推广。
把湿地使用者变为共同管理者
人物名片
张朝枝,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地可持续旅游教席主持人,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在湿地保护和管理方面,往往面临老问题:如何平衡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保护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冲突?
调研发现,许多保护地严格的保护工作将当地的生产生活排斥在外,渐成冲突局面。“利益”是冲突的核心,对于保护者来说,湿地保护是公益保护,但是能调动的经济资源有限,让协调解决冲突变得困难重重。在闽江河口湿地调研时发现,将湿地使用者比如养殖户、摄影爱好者转化为湿地的共同管理者,达到一种平衡,具有典型示范效应。
在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管理处实施生态补偿、就业扶持等政策,让原先从事水产、家畜养殖的农户完全退出或部分退出养殖,长年受聘为湿地管护员,既能提高湿地管理水平,又能增强村民的保护意识。
湿地、鸟类和人类形成命运共同体,对湿地的公共教育、文化传播、鸟类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湿地管理方面应该吸纳更多保护力量,相信闽江河口湿地的保护管理经验可以向全国乃至全球推广。
湿地保护应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协同”
人物名片
穆景利,闽江学院地理与海洋学院副院长,“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闽江河口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湿地类型、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资源量,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分散洪水、净化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经过多年的保护与修复,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得到重构和提升。根据初步评估,闽江河口整体生态系统健康良好;河口水体部分呈富营养化,不过程度较低。
闽江河口生态系统是流域和海洋两大生态系统的高度关联区域,受损原因复杂,河口湿地的保护、修复与功能提升必须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协同治理。一要加强流域生态治理力度,严格管控沿岸生活污水无序排放,禁止污水直排入海;二要严格控制闽江口海砂开采活动,开展代表性底栖生物增殖放流活动,不断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三要加大“退塘还湿”力度,增加湿地植被类型,不断扩大湿地植被面积,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闽江河口湿地要将故事讲好讲透
人物名片
兰思仁,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咨询专家、教育部科技委员会农林学部委员、福建农林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0年来,闽江河口湿地实现生态蝶变,探索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
闽江河口湿地建设可带动罗源湾、连江敖江口、福清兴化湾等地发展,共同形成闽东沿海串珠状生态湿地格局。随着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建设的推进,这一格局将拓展至周边省市,闽江河口湿地未来很可能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串珠状生态湿地的重要一环,也具有成为世界级生态湿地的巨大潜力。
为更好地释放潜力,建议闽江河口湿地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管理长效机制,扩大保护范围,加强智慧建设,提升保护效力;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加强科学研究,深化交流合作;加快自然教育体系建设,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倡导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框架下成立湿地自然保护区资讯技术联盟等。
闽江河口湿地是世界级珍稀鸟类栖息地、最具典型性的滨海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福建最优良的河口三角洲湿地,也是福州申请“双遗产”的自然遗产标志。为此,闽江河口湿地要更好地书写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篇章,将故事讲好讲透。
“蓝碳”助力湿地生态系统管理
人物名片
仝川,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生态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林草局福建闽江河口湿地生态定位站站长,中国生态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年来,闽江河口湿地的互花米草治理、“退养还湿”等举措取得实效,让这里再次成为福建的一张清新名片。
在“碳中和”背景下,应加强对湿地碳汇的研究与探索。湿地不仅是“水库”“钱库”,也是“碳库”。湿地碳汇属于“蓝碳”碳汇。“蓝碳”是相对于陆地生态系统“绿碳”而言的,包括海洋“蓝碳”和滨海“蓝碳”。滨海“蓝碳”单位面积的碳汇能力远远高于森林、草原等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这是湿地的重要功能之一。
闽江河口湿地是名副其实的“碳库”。此次我们团队通过对闽江河口鳝鱼滩开展碳汇研究,边摸索边测定,初步估算出2019年闽江河口鳝鱼滩芦苇沼泽湿地和短叶茳芏沼泽湿地的年碳汇量。这项成果一方面为我省乃至国内其他河口感潮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了可行方法和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为科学有效地开展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管理、提升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湿地保护应主动拥抱“智慧时代”
人物名片
阙翔,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福建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理事,福建省统计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
当下,湿地管理应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实现精准高效的环境监测,使其成为湿地保护的关键之举。湿地保护应该主动拥抱“智慧时代”。
过去,湿地监测面临人工野外调查低效、监测设备缺乏联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问题。是否能用一个平台、一部手机、“一张图”,满足湿地一体化、可视化监测需求?为了更加智能地监管湿地,更多的信息手段正在湿地领域尝试运用。
怎样搭建一个性能优良、可拓展的“智慧湿地”时空统计信息服务平台?我们从物理网、人工智能、地理计算、遥感自动提取、时空统计建模与挖掘等方面着手,构建一体化“智慧湿地”时空统计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具备动态监测数据的功能,实现生态监测指标自动采集、湿地资源统计分析、湿地野生动植物的动态识别与计数、智能预警事件提醒等智能化服务,为湿地生态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数字保障”。
(记者 余少林 蓝瑜萍\文 石美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