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河口湿地保护20年实践系列活动启动

来源:福州新闻网作者:朱丽萍

闽江河口湿地保护20年实践系列活动启动

闽江河口湿地20年生态蜕变,通过生态修复、产业带动、生态教育等六大核心工程,形成独特的“闽江模式”

福州新闻网4月29日讯(记者 朱丽萍)闽江河口湿地是福建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有机统一的一个缩影。4月29日,记者从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获悉,为助力申报国际重要湿地及世界遗产、提升滨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闽江河口湿地保护20年实践系列活动启动。

据悉,从2002年起,我省拉开了闽江口湿地保护的序幕。20年来,我省探索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方法,通过实施基础研究、生态修复、社区融合、产业带动、生态教育、开放合作六大核心工程,形成了独特的“闽江模式”。

闽江河口湿地保护20年实践系列活动启动

4月29日上午,闽江河口湿地保护20年实践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2022年福建省湿地保护宣传周活动,在闽江河口湿地博物馆广场举办。下午,闽江河口湿地保护20年实践研讨会举办,活动邀请来了省内外生态方面的专家学者,以专业的视角来挖掘探讨闽江河口湿地的价值。

据悉,闽江河口湿地保护20年实践系列活动,将作为闽江河口湿地申请世界遗产系列活动之一,以贯彻落实“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双”战略等重要发展理念为目标,开展湿地保护科研学术交流互动,扩大生态领域朋友圈,助力搭建更高规格的闽江河口湿地科研平台,提升科研能力建设,助力申报国际重要湿地及世界遗产,同时也助于提升滨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

六大核心工程为闽江河口湿地生态增色

据悉,2003年,闽江河口湿地从县级自然保护区起步。20年来,我省探索湿地保护与利用的方法,通过实施基础研究、生态修复、社区融合、产业带动、生态教育、开放合作六大核心工程,形成了独特的“闽江模式”,主要举措与成效有:

基础研究。以院士工作站、省林业科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院、国家生态定位观测站等研究机构、团队为技术支撑,建立湿地科研监测平台及水鸟活动网络实时远程监控系统,常态化实施湿地水鸟、水质、水文、植被、疫源疫病等项目监测,积极开展各类学术研讨180多人次,为闽江河口湿地资源合理保护与开发等提供科学依据与科研力量。

生态修复。坚持“保护优先”理念,主动融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以流域协同保护和入侵物种治理为主线,以点带面,创新系统生态保护修复举措。

社区融合。将原水产养殖户聘请为湿地专职管护员、协管员,为周边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包括聘用的各类管护维护人员)113人,参与保护区管理巡护工作。

产业带动。着眼突出独特的湿地生态旅游功能和景观效果,立足闽江河口湿地生态资源禀赋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态势,通过开展湿地公园4A级旅游景区创建,提升软硬设施水平、促成闽江口渔湾生态旅游小镇项目启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实现湿地保护区与社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现已呈现出了“芦苇摇荡绿水、留鸟候鸟满洲头”的湿地田园生态风光。

生态教育。开展湿地现场教学及研学活动、开发湿地智能导系统、出版各类科普书籍和宣传册、拍摄制作各类领域生态宣传片让更多的群体接触、了解湿地,成为生态文明的实践者。

开放合作。通过实施开放合作工程,将政府、机构、社区纳入,建立福建省委、福州市委、长乐区委党校生态教育现场教学点、福州市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福州市青少年思政教育基地、长乐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科普中国e站等。

责任编辑:陈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