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站在长乐南山上,眺望吴航大地,灯火辉煌,璀璨夺目。车间里,各种机器声轰鸣,生产热火朝天;商场里,各式霓虹灯光照射如同白昼;居民家中,各类现代化家电大显身手。电能,让吴航大地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谁又何曾想到,70年前,这片不大的土地上,夜幕下星灯难辨,普通人家用电无疑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今年80多岁的老人施家霖表示,当时一盏火焰如豆的煤油灯是照亮漆黑夜晚的主要工具。“煤油灯的火苗微弱,光线昏暗,能把人的影子放大、拉长,而且随着灯光的闪烁、跳跃不停地晃动。如果在灯下看一会儿书,眼睛就被油烟熏得发酸发痒,鼻孔里满是黑黑的烟灰。”
追溯光明的历史,解放前,长乐电力工业发展早在民国时期曾先后有商人在长乐城关、营前、金峰等地集资办电,先后创办新庆丰电厂、公私合营营前电厂等。1935年,福建省建设厅修复长乐莲柄港水利工程,自峡南至洋门架设高压线,由福州聚园委员会电气公司供电,但由于社会制度的局限和日军犯境,地方沦陷,经营无利,先后倒闭。1949年8月16日,长乐解放,电力工业逐步发展。1950年春,创办了“闽候专区公私合营长乐县电力公司”,星星之火就此点燃。1954年,改名为“公私合营长乐电厂”。1956年,改名“地方国营长乐电厂”。1965年,改名“长乐县供电所”,并将营前电厂改为营前供电站,供电所职工39人,通电8个公社,此为长乐供电公司前身。1961年,位于长乐西关桥头,由福州供电所设计并施工的总装机容量为880千伏安的长乐第一座变电站——35千伏城关变电站正式送电,长乐迎来“电网”时代。1968年,35千伏北洋变电站建成投运。1974年,35千伏南洋变电站陆续完成,使得长乐电网结构更加完整可靠。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长乐经济开始高速增长,强劲的用电需求让长乐出现了“电荒”。
“工业发展同时,地区用电量也大幅攀升。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除了家用电器需要用电,企业生产要用电,农田灌溉要用电,鱼塘制氧要用电,当时现有的电能渐渐地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低电压和用电‘卡脖子’现象时有发生。”时任长乐供电公司职员的林建国对上世纪用电紧张情况记忆犹新。
为了满足城乡工业和生活用电需求,长乐电网也随之进入改革浪潮。1983年是一个应该被铭记的年份。当年7月,长乐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马航输变电工程投产送电。长乐有了首座110千伏变电站,110千伏输电线路送入长乐城区,这是长乐电网发展在改革开放后的一座里程碑。
至此,长乐电力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道路。
1990年,长乐地区通电18个乡镇、223个行政村,除海岛外,99.5%农村,99.8%城乡住户,均已供上电,成为全省第三个供电大县。
随着2019年1月26日,长乐供电公司110千伏智能变电站——四站变正式启动投运。至此,长乐电网110千伏变电站数量达到24座,主变49台,变电总容量2441MVA。长乐全网用电量跃居全省县级供电企业第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农网改造到户户通电,电网不断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如今的长乐电网网架结构不断优化、纵横跨越。坚强电网送来四通八达的电力,犹如点亮长乐的电力血脉,见证着时代发展的变迁。新中国成立70年来,长乐电力建设完成了从煤油点灯到华灯璀璨的华丽蜕变。(记者 高晶晶 通讯员 林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