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 未来五年,我国还有7017万人需要脱贫,面对艰巨任务,我们只有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脚踏实地,攻坚克难,才能如期完成任务。而在这过程中,回顾习近平以前走过的扶贫路,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和教育。其实,诸如“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扶贫要先扶志”等这些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习近平的经典扶贫话语,都是从他以前的脱贫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感受,那些年,习近平走过的扶贫路。
图为:农历羊年春节来临之际,2015年2月13日至16日,习近平来到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新春祝福,祝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各族人民幸福安康。这是13日上午,习近平在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看望村民,并就老区脱贫致富进行实地调研。
习近平在梁家河村走过的扶贫路
在那个文革雾霾弥漫的年代,贫穷像荒草一样在中国大地肆意蔓延。吃不饱、穿不暖的现象随处可见,在农村尤为显现。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的梁家河村,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从1973年开始,村里有余粮了,村民们告别了以苦菜、荞麦叶果腹的日子。
1969年,年仅16岁的习近平在距离北京1060公里的延安梁家河村开始了知青生活。破旧的窑洞、贫瘠的土地,没有让习近平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反而让他生发了强烈的扶贫情怀。1973年习近平当上梁家河村支书后,开始带领村民一起走上了脱贫之路。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这一现在见诸媒体的扶贫观点其实早在1973年就被习近平付诸实践了。
村里有余粮了。为了抗洪蓄水,保证粮食收成,习近平带领村民修建了四个大坝,挖了水井。习近平和村民们一起铲土修坝,日夜劳作。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从1973年开始,村里有余粮了,村民们告别了粮食不够,苦菜凑数的日子。
村里有沼气池了。1974年,习近平去四川考察之后发现了沼气池的好处,回村便修了第一口沼气池。沼气被用于做饭、点灯,既节能减排,又让村民的生活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小步。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村时,村里一共打了22口沼气池。
村民生活改善了。梁家河村民日常以土豆为主要的蔬菜。为改善村民生活,习近平带领村民在河滩的6亩平地种上了辣椒、洋柿子、豆角、香菜、茄子等,还派了一个老头专门看管。收获时,一个六口之家,每种蔬菜可以分到两公斤。
村民有点创收了。为了让村民多点创收,习近平还带领村民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磨坊里有磨面机、碾米机,由柴油机带动。裁缝铺由两个女社员打理,村民带着布料去免费做衣服,女社员挣工分。铁业社同样如此,打镰刀等农具,农民不用掏钱了。
从吃不饱到有余粮再到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梁家河村的脱贫发展路就是整个中国农村脱贫的一个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