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983年,时任河北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临时在大街上摆桌子听取民众意见。
习近平在正定走过的扶贫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距离北京仅有240公里的河北省正定县却像是刚刚从冬天里醒来。1982年开始,习近平与全县人民用1000多个日日夜夜进行了大胆改革,甩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
1982年,习近平初到正定时担任县委副书记,分管农村经济、精神文明建设、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政策,以及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等工作。为了切实了解正定群众所思所想,习近平和大家一起排队吃食堂的“大锅饭”,端着碗与大家拉家常;骑着自行车到各地了解情况,与大家打成一片。
通过多次下村调研,习近平很快发现,这个全国闻名的粮食高产县竟有不少农民连温饱都不能保证。由于长期的极左思想影响和体制束缚,正定仍在单一经营的死胡同里兜圈子。
推行农业“大包干”。“吃饭问题是解决正定问题的当务之急”,习近平认为,高征购造成了正定农业结构比例失调,必须及时纠正。这很快成为县委一班人的共识。最终,国务院派出调查组和省委、地委一起对正定的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后决定把正定粮食征购任务减少2800万斤,初步缓解了正定人民的口粮紧张问题。
在黄土高原的积淀,在正定的调研,以及对党和国家政策的正确解读,让习近平发现推行农业“大包干”是一条让农民快速致富的道路。在他的推动下,正定县委和县政府经过认真讨论、反复研究,确立了“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工作思路,最终决定在经济落后、生产条件差、农民生活水平低、离县城较远的里双店公社搞“大包干”试点。1983年1月,正定下发了包干到户责任制办法,提出土地可以分包到户,承包期5年或更长时间不变。在经营管理上,坚持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的原则。“大包干”在正定全面推广,并在河北省开创了先河。正定经济腾飞的基础由此奠定。
改变两种模式,实施五种兴县战略。1983年7月,习近平担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人民大胆改革,冲破了“经济上农业单打一,农业上粮食单打一”的模式,实施工业兴县、科技兴县、人才兴县、文化兴县、旅游兴县等策略。
——改变两种模式。单一的经济模式是正定多年发展缓慢的一个症结。为了乘着改革的春风扬帆起航,习近平带领正定人民首先改变了“经济上农业单打一,农业上粮食单打一”的模式,让农业、工业、建筑、劳务、运输、餐饮、建材等领域也全面发展,全面兴旺。同时把正定的农业结构改变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一起发展的模式,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家禽养殖业,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实施五种兴县战略。一是工业兴县。习近平指出,正定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在这一思路引导下,正定淀粉加工、肉制品加工、面粉加工等逐渐形成规模。截至l985年底,乡办企业、联合体企业产值达到8850万元,比1980年增长200%。乡镇企业实行“一包三改”。“一包”就是包经济指标翻番。“三改”就是改企业干部委任制为选聘制,改工人固定录用制为合同制,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进一步激发了乡镇企业的活力。二是科技兴县。科技强国一直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习近平指出:“科技是关键,信息是灵魂。”1984年,正定县建立信息中心。同年,全县手摇电话升级为程控电话,举办了全省第一个县级“技术信息交易大会”,推出科技项目1500项。习近平还提出,县直各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与全国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重点厂家、学者名流建立联系,实现智力延伸,开发县城经济。三是人才兴县。1983年3月,正定颁布了招贤纳士的“九条规定”,在一年多的时间招来了科技人才257人。习近平还亲自向全国有关专家、学者发出100多封邀请信,组建正定经济顾问团。习近平还坚持“下挖”、“内用”并举选拔县内人才,让他们“人得其所、才适其用”。四是文化兴县。习近平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他说:“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富国强兵之路,人人有责,必须抓好。”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正定全面修缮校舍,改善教学条件,增强教师队伍。在抓好教育的同时,习近平还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行“精神文明礼貌月”活动,建立公社文化站和文化中心,举办农民夜校,普及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五是旅游兴县。结合正定的旅游资源,习近平提出了旅游兴县、带动“三产”、服务省会,把正定打造成距石家庄最近的旅游窗口的思路。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正定旅游业逐渐发展起来。1984年,到正定旅游的人数大幅增加到40万人;1985年,游客突破50万。
由此,正定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热潮,甩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向建设经济强县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从正定的脱贫之路可以看出习近平大刀阔斧的改革魄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也可以看出习近平的扶贫经验更加成熟、更加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