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深化精准扶贫攻坚工作:70多万人脱贫奔小康

2015-09-21 11:10:57来源:福建日报

弱鸟先飞,勇为人先;滴水穿石,久久为功。

正是以习总书记的这种理念和精神为动力,福建几十年来一以贯之,书写着扶贫开发工作波澜壮阔的画卷。

万千群众的生活乃至命运彻底扭转。更重要的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新的居住环境和发展机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告别了意识和思想的贫困,焕发出强烈的能动性和非凡的创造力,把改变命运的主动权牢牢攥在手中。

一个又一个村庄的发展潜力被唤醒,一个又一个地区的发展活力被激发。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补齐发展短板,扶贫开发工作完善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拓展了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巨变背后,是扶贫开发理念的提升。

扶贫开发方式日渐科学精准。从抓局部到谋全局,从单纯分散救济到开发式扶贫,从就地扶贫到搬迁扶贫,再到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层次不断跃升。

扶贫开发内涵不断丰富。从以解决温饱为主,到加快脱贫致富、提升造血能力、保护生态环境、注重人的发展,内容更广更深。

观念决定贫富,思路决定出路,眼光决定未来。

哪些发展思路和经验,促成了贫困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被广泛认同的扶贫理念和精神,那些在实践过程中日积月累起来的成功范例,能否复制推广,让更多人受益?读懂了发展变化背后的逻辑,才能抓住扶贫攻坚的要害。

“山高坡陡石头多,基础薄弱灾害多。”对于生存条件恶劣的村子,搬迁成为很好的出路。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宁德的扶贫搬迁起步,我省率先在全国实施造福工程扶贫搬迁,“茅草为顶、泥土为地的茅草房”改成砖瓦房,长年“海上漂”的连家船民上岸安居乐业……让贫困群众彻底“挪穷窝”,成为百姓交口赞誉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八山一水一分田”,造成了山区与沿海发展的不平衡。然而,山风海涛皆有韵。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山海协作、联动发展”战略,构建起省级部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沟通交流的桥梁,把“山”这边的资源、劳动力、生态等优势与“海”那边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贫困地区发展难,资金不足是瓶颈。从2002年开始坚持下来的扶贫小额贷款贴息,通过建立小额信贷担保基金,发挥财政政策对金融业务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为贫困户发展生产提供无抵押贷款担保,有效增强了贫困主体的造血功能。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本世纪初开始,我省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探索“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农村工作新机制。2004年以来,从省、市、县三级选派1.6万名优秀年轻干部到9150个贫困村和村级组织薄弱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

扶贫攻坚,变化触目可及,经验尤为宝贵。

分享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