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诺亚方舟”:一位法国神父与30万中国难民的抗战坚守
新华网上海8月16日电(记者 王琳琳 金正 郭敬丹)淞沪会战期间,上海城隍庙大门外,炮火纷飞,无数英勇的中国战士在抵抗日本侵略军,血染山河。
城隍庙大门内,一位伟大的法国神父正带领30万中国难民,与敌人斗智、与死亡斗勇,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无声抗战”。
东方“诺亚方舟”,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东洋人来了!东洋人来了!”
1937年秋天的一个夜晚,阵阵哀嚎从狭窄的街巷传来。惊恐之中,14岁的李凤香飞快跳下床,随家人连夜出逃。
“爸爸以最快的速度,拼尽全力把我和弟弟妹妹塞进黄包车,我们一路狂奔,驶向相对安全的法租界。可没想到,难民如潮,租界平时开放的铁门关闭了,我们走投无路!”李凤香回忆。
绝望中,李凤香的家人听说“城隍庙那边可能有个难民区”。为了一线希望,全家奔向那个南市老城厢。
数十年后,偶然间,李凤香从电视上得知,她所避难的地方原来叫“南市安全区”,而“安全区”的创建者竟是一位法国神父——饶家驹。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要想在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战场建起一个绝对安全的“诺亚方舟”,无异于“天方夜谭”。然而,眼看着身边的难民一个个死于轰炸、死于饥饿、死于无力救治的疾病,神父饶家驹还是决定挑战这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据当年《申报》报道,精通英、法、中、希腊、拉丁等多国语言的饶家驹是天生的演说家。1937年11月4日,他首先向时任上海市市长俞鸿钧建议,在华界的南市划一区域接纳难民,获得同意。随后,饶家驹又与日本政府和军队交涉,要求勿对安全区进行攻击,日本陆军、海军也勉强同意。
1937年11月9日,“南市安全区”正式成立,其位置为上海南市老城厢北部。从地图上看,安全区宛如“一轮半月”:南以方浜路(今城隍庙大门口附近)为界,东西北三面都以民国路(今人民路)为界,东端为小东门,西端为方浜桥。
最早挖掘上海“安全区”故事的历史研究者之一、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员阮玛霞认为,饶家驹同交战双方进行“外交”谈判的关键是,他并不催促双方签署一份正式协议,相反,他极力达成一份不怎么明确、但却更能让多方接受的“谅解”。“饶神父凭借出色的外交能力、精明的谈判策略和巧妙的术语措辞,把各方带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