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有朝阳群众!西城大妈今年发现72条涉恐信息
外迁别处的老姐们
借回城站岗聚一聚
治安志愿者对社区的服务,更多的还有一种对“家”的情感。因为城市发展,不少已经外迁的居民,和原来的老街坊、老姐们儿聚一聚很难,回城参加治安志愿服务也成了她们相聚的一种方式。
目前,金融街街道已经吸纳了国家大型金融机构和能源、通讯、保险等企业总部上百家。很多曾经居住在大杂院里的居民也迁出了社区。24岁就开始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如今已经50岁的金融街街道办事处综治办主任段新宇说,遇到重要安保任务,这些大妈总是要回来值班站岗。
“我都已经50岁了,每次接到大爷大妈的要回来的电话都还称呼我小段,感觉挺亲切的。”段新宇说,随着城区改造,社区里近2000名治安志愿者中,有不少都搬到了大兴、通州、天通苑和回龙观等地,可是每次需要志愿者的时候,大家都会主动致电要求回来排班巡逻。
今年79岁的崔才英大妈原来家住三十五中旁,因为拆迁改造她搬到了城南。2009年老伴去世后,崔才英老人独自生活,她没有特殊爱好,除了偶尔在家画上几幅画外,她对广场舞、社区健身等活动都不感兴趣。作为原来二龙路社区的治保积极分子,每到重大节日期间,她总要提前打电话到社区,询问排班情况并主动要求继续参加社区巡逻。
“因为我家附近堵车,每次去巡逻我得提前一小时出门,坐40多分钟的公交车回西城的社区。”崔才英说,上午巡逻结束后她再返回家中休息,下午再坐车回二龙路参与巡逻。在崔才英老人眼里,二龙路社区是自己的老家,作为“家人”的她应该为社区治安工作,而且在巡逻中,多日不见的原来的老街坊、老姐们儿戴着红袖标、红帽子一起巡逻,既服务了社区,又联络了老姐们儿之间的感情。
当年的小脚侦缉队
如今已经成功转型
提到“西城大妈”,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多年前就已闻名的“小脚侦缉队”。在北京,一直就有群防群治的传统,当年的“小脚侦缉队”多为治保会这样的组织下的治安积极分子。随着时代的变化,当年的治保组织已经名存实亡,群防群治力量也成功转型为组织有序、分工明确的志愿者队伍。如何科学地组织分配“西城大妈”进行巡逻和走访,也成为相关部门一直在研究的问题。
西交民巷社区位于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的东南端,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筑聚集区,全社区255个大杂院星罗棋布。曾任西交民巷社区民警,如今已是西长安街派出所副所长的张磊向北青报记者坦言,“十年前刚当驻区民警时,觉得大杂院跟迷宫一样。”
西交民巷社区为每个大杂院都绘制了平面图,连下水道和树木花草都清晰标注。255个大杂院实行“微网格管理”,每个微网格还建立了完善的档案,统计了每个居民的信息。翻开档案,大杂院里每家门朝哪开、哪里有电表箱、哪里有地下井盖甚至哪里有养鸡笼都一目了然。设置的“楼门院长”也是“格长”,负责日常维护管理。
据张磊介绍,每一个“网格”内都有独立、详细的台账。对于重点关注“网格”,民警和社区里的志愿者每天都要去摸排检查一两次。一个新租户入住后不出三天,个人信息就能出现在社区图表上。在社区内,350名“楼门院长”及“信息员”分成不同班次,每天都要巡查社区5个小时。从2014年建立“网格”至今,西交民巷社区实现了“零发案”。
2014年7月11日,张磊接到河北警方的协查通报,称一名涉嫌招工诈骗的嫌疑人王某在逃,而他的户籍地正是西交民巷社区。张磊调查资料发现,嫌疑人户口登记的原地址已经拆除,但原来院子的原始数据还都在。民警找到该院“院长”。“院长”很快反馈王某可能居住在角门附近。通过这一线索,民警当天晚上就将犯罪嫌疑人王某抓获,前后不到12个小时。
万余条反馈线索中
扫出72个涉恐信息
西城公安分局人口管理支队副支队长王浩告诉北青报记者,根据警方的统计,截至今年6月,全区共有群防群治社会面防控力量7.5万人,其中义务力量达到了6.2万人。7万余人的群防群治力量,需要有效的组织管理和牵头人,而西城区256名社区民警,则成了这支保卫小区平安队伍的中枢大脑。
“去年7月,我们对全局社区民警、信息员进行过系统培训,今年5月还对全区19个户籍所主管所长、社区警长进行小教员培训。”王浩说,培训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求各单位要发挥小教员的骨干作用,围绕两大安保需要,结合辖区实际,不断加强对社区群防群治力量的补充完善,加强对重点信息的识别收集,保证每名信息员都非常清楚如何收集各类信息。
在今年的6月中旬,西城警方还组织社区民警进行考核。先后组织了19个派出所的256名社区民警进行业务考核工作。考试分ABCD四类考卷。通过考核,各单位对信息员发动和组织工作更加专业化,社区民警的业务技能水平也得到提高,信息员服务安保工作的效果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为了确保重大安保和节日期间绝对安全,西城分局的民警加强组织动员,组织派出所动员群防群治力量450万人次,进一步完善了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成效。2014年以来,社区民警通过专业化的组织和发动,使群防群治队伍更加稳定,信息质量也持续上升,在今年通过群防群治力量搜集的万余条线索中,涉及反恐类的信息就达到了72件。
文/本报记者 池海波
摄影/通讯员 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