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
电脑版
飞卡阅读 头条 福州 原创 专题 图解 H5 福建 天下 台海 海峡纵横电子竞价平台 福州乡村振兴 福州人才 福州都市圈 金融
榕视频 讲述福州 乌山时评 听福州 福州365·百姓

医生超负荷工作成常态 渴望得到病人真正的尊敬

2015-06-24 15:53:46来源:福建日报

  6月5日,福建医疗界发生了两件事:

  当天上午,正在坐诊的省立医院耳鼻咽喉科行政主任、主任医师李瑞玉遭到一名患者袭击,全身多处被刀砍伤,右手拇长伸肌腱断裂、左手三根手指指腱鞘损伤、左食指固有神经断裂;

  当天下午,第14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一行45人宣誓出征,次日开始执行为期2年的援外医疗任务。

  这两件事,前者在自媒体圈爆炸式疯传,后者几乎无人关注。

  对比令人唏嘘,却也可从中体会到医务人员执业状况的尴尬。

  超负荷工作多半是责任感使然

  就在李瑞玉遇袭前几天,中国医师协会发布《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这份将2009年、2011年及2014年三次医师执业状况调研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而形成的报告,涵盖了医师工作时间、医师健康、医师收入、医疗暴力、医疗责任保险等当前医疗卫生界热点内容。

  白皮书指出,我国的标准工时为职工每日8小时、每周40小时,而医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52.72%在40-60小时,32.69%在60小时以上。

  近日,记者走进设于福州的几家三甲医院,采撷到一些场景——

  省立医院中医科主任吕绍光坐诊,从上午8点持续至下午2点,午餐是面包加牛奶。虽然很累,但他对病人始终语气温和。在得知一名病人是连夜从外地赶来排队的,他立即把自己的点心让给病人吃。据介绍,吕绍光每天的工作状态基本都这样,不同的只是午饭有时换成快餐。

  省人民医院肛肠科医师陈祖清正在病房医生值班室吃午饭,看见有病人来办入院手续,二话不说放下碗筷,招呼病人进行肛门指检等,所有手续办妥后,才继续吃已经凉掉的饭菜。

  逢周六,省二人民医院儿科病人就特别多,不限号,上到70岁的退休主任,下到30多岁的主治医生,基本都要到中午1点才能下班。主任医师常常7个小时内看80多名病人,甚至顾不上上厕所、喝水,仅花10分钟吃份盒饭。

  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各个外科,医疗组每天至少七八台手术,医生们要长时间保持身体前倾、双腿微微分开、低头直视、双臂前伸、肩膀耸起等姿势。

  在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骨科,医生们坐着或者倚着墙就能“秒睡”。其中,有一名骨干成员从医近10年,回家吃饭的次数屈指可数,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和病人相处的时间远超过和家人的。

  ……

  调查中记者发现,医生们超负荷工作的原因,并非完全是制度缺陷或人手不足,更多是职业使命感、责任感使然。许多医务人员嘴上抱怨工作量太大,但当病人来到面前,就立刻收声,开始看病、手术。那天砍伤李瑞玉的患者被控制到派出所后高血压发作,又被送回省立医院救治,医生们虽然满心愤怒,却依然尽职尽责为他治疗。

  想要合法合理的阳光收入

  在白皮书中,医师收入是一项重要调查内容。2014年调研中,65.9%的被调查医师对自己的收入很不满意或不满意,其中选择“很不满意”的比例为19.1%。

  数据显示,收入在3000元及以下的医师占29.46%,3000元至5000元的占37.37%,5000元至7000元的占15.40%,7000元至1万元的占11.58%,1万元以上的占6.15%。在二级和三级医院比较中,医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二级医院占42.75%,三级医院占23.56%;3000元至5000元的,二级医院占39.57%,三级医院占35.27%。

  一半以上的医师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甚至于一半以上的三级医院医师月收入都在5000元以下。“这说明提高医师合法收入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说,“按照国际惯例,医生属于收入最高的行业之一,平均工资应为社会平均工资的4倍到6倍,但在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19倍。”

  在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主要模式为“5+3”,即完成5年医学类专业本科教育的毕业生,在培训基地接受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意味着,别人大学4年毕业后可以进入社会工作、挣钱,医学院的学生要至少多花一倍的时间学习。

  “昂贵的教育成本,加上实际工作中与收入不对等的巨额工作量,很容易让中青年医生心理失衡。究其根源,在于我国‘以药养医’机制长期刺激医院创收、弥补收入不足,严重影响医疗机构公益性发挥。其表现之一,是医生的价值无法通过账面收入体现,少数医生转而通过红包、回扣、过度医疗等‘堤外损失堤内补’。”业内人士分析。

  采访中,一些医生坦言,开药拿回扣、收病人红包确实一度成为行业潜规则,但他们内心并不喜欢这种潜规则,都渴望得到病人真正的尊敬,渴望得到一份合法合理的阳光收入。

  业内人士指出,医生的付出缺乏合理回报,还带来不良连锁反应——

  其一,制约了医学人才队伍培养。学生报考医学院的热情下降,优秀学生不愿学医、从医,不少医学院学生毕业后找了专业不对口的工作。目前我国每年培养的医学毕业生都在60万人以上,最终穿上白大褂的只有其中约六分之一,高昂的培养成本被白白浪费。

  其二,阻碍人才下沉和医疗资源均衡化的实现。当前我省正在全力健全分级诊疗体系,而基层医务人员严重不足、基层医疗机构水平普遍不高成为实现分级诊疗体系的软肋。除了有限的专家帮扶,基层医疗水平更多地依赖于大批医学院校毕业的年轻医师,如果年轻医师没有积极性,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将无法顺利开展,医疗资源均衡化也将难以实现。

  和谐医患关系不能只靠医院努力

  6月6日晚,一名37岁的闽侯男子因腹痛入福州市第一医院后死亡,家属砸了护士站和急诊科,护士受伤。目击者称,患者家属怀疑当班护士插错胃管导致患者死亡,激动之余拉扯该护士的头发、抓她的下巴,还把上前劝架的另一名护士扯开,称“再帮就同归于尽”。

  同样是6月6日,经过治疗伤情已稳定的李瑞玉怕因自己受伤给后辈医生造成心理影响,拉着前来采访的记者讲病人家属看望她的事。她说,病人和家属尊重医生,才是医患之间的常态,应多传递这样的正能量,让这个社会更好一点。

  白皮书指出,令医务人员“压力山大”的要素中,医疗纠纷多占71.76%,患者期望值太高占72.71%,伤医事件频发占69.60%。

  省卫计委有关负责人分析,这三个数据彼此并不孤立——当下群众“看病等于消费”的误解,导致患者对就诊结果期望值过高;人类医学水平的发展速度极其有限,所以过高的期望值很可能带来失望,导致医疗纠纷增多;而有效沟通机制的缺失,放大了医疗纠纷中医患双方的矛盾,导致伤医事件频发。

  在省教科文卫体工会的一份调研中,医院职工和住院患者认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排名前三的是:医院监管机制不健全,政府、部门、社会监督作用发挥不够;卫生资源分布不均且严重不公平,部分人群把“看病难”的责任全推给医院;医疗保健制度还不够完善,部分贫困群众无法承受“看病贵”负担。

  专家指出,“看病难”“看病贵”是当下医患关系紧张的最主要原因,其主要根源,是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在新一轮医改当中,政府应当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科学配置医疗资源,合理分流患者,充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速健全分级诊疗“宝塔型”医疗体系,让最大多数人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

相关新闻
本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