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升级 美国怎么管?“封号”能解决吗?

2015-06-18 11:38:52来源:新华网

【“封号”能解决吗?】

对社交媒体的经营者来说,网络暴力行为也已成为一个头疼问题。

作为西方网络舆论的主要阵地,“推特”一直强调“言论自由至上”,这使它经常成为各种势力煽动舆论风暴、鼓动骚乱乃至引发现实动荡的平台。

在其发展初期,推特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仅仅体现在禁止假冒他人身份和屏蔽垃圾邮件。现在,网络暴力昭彰恶名,已经对该公司形成经济威胁:它曾以“全球3亿用户”为傲,但这个数字已经长期停滞,作为“招牌”的政治领袖、名流明星们,也有不少因为不堪忍受网络暴民骚扰而关闭了“推特”账户。

推特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一风险。在今年2月的一次内部会议上,推特CEO迪克·科斯托洛向员工宣告:“我们要开始四面出击,随时把这些(网络暴民)踢出去,确保他们发表那些可笑的攻击性言论时,不会有任何人听见。管理层的每个人都明白这件事至关重要。”

今年4月,推特发布了修订过的用户协议和一套新的后台筛查程序。任何人发布言论“对他人进行暴力威胁或宣扬针对他人的暴力”都将被“删号”;用户还将被强制删除某些不当言论,否则将无法登录。

不过,没有任何程序能做到百分百准确。一个揭露公司黑暗内幕的“告密者”可能被迫闭嘴,一个真正的恐怖分子也可能成为漏网之鱼。“有什么算法能辨别出‘报复性色情图像’和‘裸体艺术照’之间的区别?机器不可能做出判断,也没人有足够的钱雇用够多的人去做这些判断,”新泽西州拉特格斯大学研究社交媒体伦理的学者阿拉姆·辛赖希说。

另一种方案是让互联网“自我监督”,以“人肉搜索”为典型。有时候,人肉搜索者会干好事:他们揭开匿名攻击者的真实身份,把他们钉上耻辱柱,帮助互联网“清理门户”。但在其他时候,人们会对他们不喜欢的言论随意“定罪”并以公布隐私作为惩罚。

2013年,IAC互联网公司时任传媒总监贾丝廷·萨科乘飞机去南非探亲前发了一条“推特”:“前往非洲。希望不会染上艾滋病。开玩笑的啦,我可是白人!”

这条推特迅速点燃了网民的怒火。当她结束11小时的航程,迎接她的是一场猛烈的舆论风暴,IAC公司也很快炒了她的鱿鱼。

萨科后来对媒体解释,那条推特只是在嘲讽美国人狭隘的世界观:“只有精神不正常的人才相信白人不会得艾滋病。生活在美国会有种生活在幻象里的感觉,我们对第三世界的生活一无所知,我是在嘲笑这种幻象。”

一家医疗仪器制造公司的前CEO亚当·马克·史密斯往YouTube上传了一个视频,表现自己如何戏弄羞辱一名“得来速”快餐厅的员工,他的目的是抗议这家连锁餐厅反对同性婚姻的立场,却让自己成了舆论风暴的靶子,最后丢了工作和房子,沦落到靠救济金为生。

当“冒犯者”得到足够惩罚,自视为正义一方的网民会很快将兴趣转移到其他话题。但谁来决定何种程度才是合理的惩罚?很多时候,遏制网络暴力只能靠个人自律。即使在虚拟世界里,也时刻不忘给予他人宽容和尊重,就像13岁的莫娜·戴维斯所做的那样。

有消息称迪斯尼准备以这位美国少年棒球联盟的明星投手为题材拍电影,一名布卢姆斯堡宾夕法尼亚大学棒球队男运动员出言讥讽,还用了“荡妇”这样的词汇。被网友骂得狗血淋头后,这名男生被开除出校队。莫娜的反应则是向校方写信,请求让该男生重新归队,因为“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改正的机会”。她告诉媒体:“我受了伤害,但他的损失更多。如果是我,我会希望收回那些话。我知道他很努力(打球),为什么不再给他一次机会呢?”(沈敏)(新华社特稿)

分享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