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抛弃、不放弃,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
官东和众多救援者紧张的三日
6月4日,官东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介绍水下救人情况。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水很冷,下水后身体发凉,头没入水面,刺得头皮痛。”
官东,这位24岁、面庞清秀的海军潜水员,因为成功救起两位幸存者,获得了网民一致点赞。但少有人注意,入水那一刻,他的感受是那样刻骨。
人们已经熟悉了官东救起65岁老人朱红美的曲折经历,但救起21岁的被困船员陈书涵,过程同样惊心动魄。
看到陈书涵前,官东已经在水下来回寻找了好几遍。机舱内空间狭小,全部都是油污,呼吸困难。“机舱门顶部的铁板都掉下来了,封死了前方的路,只能一块块地搬。”官东说。
当时,这位小伙子情绪已经接近崩溃,求生意识很差,目光呆滞,话语不多。极端环境下,很多人依从度低,很难正确接受指令,这同样是施救中碰到的难题。“为了安抚他,我就问他哪里人,多少岁,跟他聊天、谈心,等着队友前来援救”官东说。10来分钟后,陈书涵的情绪慢慢稳定了下来。
可是,潜水员带来的便携式救援设备,小伙子已无力穿上。“来不及想太多了。”紧急关头,官东不假思索,将自己的专业设备取了下来,直接套在他身上,并让其他两名潜水员护送他浮出水面。
没有了专业装备,官东被暗流卷入深水区,身上信号绳也被船体杂物缠绕。“氧气快耗尽了,我只好割断信号绳,丢掉潜水压载装具和无气气瓶,一口气憋着潜游出水面。”他说。
水面接应同伴看到的官东,双眼通红、鼻孔流血、满头油污。行内人都知道,这是上升速度快,压力骤减的反应,也都明白官东经历了怎样的生死考验。“为了保证群众生命安全,像我,像我们这样的人都应该这样做。”官东说。
海军现场副总指挥、东海舰队作战支援舰二支队支队长董焱介绍,在沉船顶部,一共3个小组同时潜水救援。一个潜水救援小组正常配置6人,其中一个潜水员、一个备用潜水员、一个人负责信号、一个人负责供氧的软管、一个人听电话、一个人指挥。但这次时间紧任务重,每个小组都配了9人,确保万无一失。“我们将继续对舱内、舱外及周边区域进行地毯式搜索,不漏掉一个舱位,不漏掉一个人。” 董焱说。
从陆续抵达开始作业后,整整30个小时,不少潜水员没有休息,一次又一次下潜,一个房间接着一个房间地摸排。能打开的房间都要打开排查,实在不能打开的就通过敲击传递信号、探寻生命信息。
“在船舱分布示意图上,每一个被摸排过的房间都会被打上一个钩,确保没有遗漏,”看着图上这一个个对勾,现场记者感慨良多。
武警荆州支队支队长汪涛率领的队伍是最早到达救援现场的。这位参与过多次救援行动的军官感慨,水上救援比陆上救援困难大许多。“天气太恶劣,部队无集结地和宿营处。连日大雨,让救援官兵从执勤一开始就站在水里。江边安全条件差,晚上执勤很容易滑入江中。”他说。但他和其他官兵仍在连续昼夜执勤。
一江之隔的岳阳,前来支援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疗救援队医护人员同样在忙碌着。
“东方之星”幸存者张辉在岳阳华容被救后,第一时间被送往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ICU病房接受治疗。妻子已经在3日下午赶到医院,陪伴着他。
医疗救援队陶澄医生介绍,收治的伤员主要是腿骨骨折、多处软组织受伤、皮肤撕裂、跟腱撕裂。“我们随时处于备战状态,确保第一时间救治幸存者。”
陶澄还说,“我们除了救治伤员,还会定期了解伤员的心理状况,对伤员进行情绪疏导、心理辅导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