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62次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民日报深入阐述该理念

2015-05-19 09:06:29来源:中国新闻网

习近平62次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民日报深入阐述该理念

5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 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

中新社北京5月18日电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18日发表署名“国纪平”文章,大篇幅论述中国高层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文章指出,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

这篇《为世界许诺一个更好的未来——论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章指出,当今世界仍然存在着不同国家利益、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分歧甚至对立,但无论怎样,我们是共同的人类,人民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不同信仰、制度和民族国家可以和平共处、有序竞争,让共同利益压倒分歧对立,让人类理性选择世界的未来。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第一次向世界传递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两年多来,习近平62次谈到“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对命运共同体的不断阐释,把握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在国与国关系中寻找最大公约数。

文章还引用习近平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从不同角度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这是“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政治新道路;“水涨荷花高”“独行快,众行远”“一棵树挡不住寒风”。这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的经济新前景;“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这是“命运与共、唇齿相依”的安全新局面;“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是“并育而不相害”的文明新气象。

文章指出,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提交出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

文章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于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告诉世界,“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

文章说,人类命运共同体,蕴涵于中国坚持的正确义利观。中国向世界宣示,“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

文章强调,当经济全球化让人们利益相互交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了70亿人走向共同发展的可能。世界经济早已走出一国垄断,成为无法割裂的整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了找到利益支点,以共同发展让更多人共享美好未来。

分享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