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公布 福建4个街区入选

2015-04-22 12:00:37来源:东南早报

首批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公布 福建4个街区入选

中山北路不少店面贴出招租启示

原因篇

房租等成本连涨 新业态抢分蛋糕

以中山路为代表的老街区,本是老城区最繁华的道路,如今为何日渐萧条?店主、市民和专家认为,租金高涨、配套不足和电商兴起是主要原因。

店铺租金年年涨 转让费两年一交

“中山中路店铺的月租,从13年前的2000元涨到现在的5000元,这还是最少的。”丽红说,离她店不远处的一家店铺生意一向不错,今年房租涨到每个月3.5万元,店主承受不了,便搬到百米远的另一处店铺,但租金也要每月1.5万元。

在丽红看来,转让费更可怕。“虽然现在房东基本不要转让费了,但之前都要。”她说,中山路部分店铺的租赁协议基本为两年一签,首次签约时需交转让费。“两年后续签时,还得再给房东转让费。”“做生意常换地方容易流失客户,所以一旦店已开了两三年,大家都不会轻易换地方,只好签。”

丽红的说法得到了店家老陈的赞同。“以南俊路40平方米的店铺为例,租金从十几年前的1000元涨到了现在的3.5万元,3年前转让费甚至高达15万元。”老陈说,“有的还会在合同里写明租金按每年30%的额度递增。”

电商微商齐兴起 逛街购物人减少

在不少年轻人看来,出门逛街并不是购物的唯一选择。“平时工作挺辛苦,一到放假就喜欢宅在家。”去年参加工作的“90后”女孩小敏如今鲜少逛街。“不管是衣服、日常用品还是小零食,我都在网上购买。”

“现在店铺生意不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电商、微商的冲击。”丽红与老陈均认为,随着电商、微商的兴起,愿意外出逛街的人越来越少。“想要买什么网上都有,不仅能货比多家,还能送货上门。”老陈说。

“吃喝玩乐购”俱全 综合体冲击力大

“老城区传统店铺生意不如从前,是城市商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向前分析道,城市商业发展历经6个阶段,从赶集到街区传统店铺,再到旧百货商场,后出现新华都、百汇等新百货商场,渐渐地,万达等城市综合体出现,然后进入电商、微商时代。

“电商和城市综合体的出现对传统店铺的冲击最大。”他说,城市综合体“吃喝玩乐购”一应俱全,更吸引人。市民李小姐说,她现在更习惯把车停到商城停车场,从一楼逛到五楼,什么都能买到,累了就坐下喝点东西。

停车公厕配套少 商店相似无特色

“又堵,又找不到地方停车。”一谈起到老城区逛街,来自惠安的林小姐就有一肚子苦水。“有一次准备去中山路逛街,开车沿东街走,时逢下班,在路上堵了半小时。终于开到钟楼附近,却难觅一处停车位。从那时起,林小姐便很少再去中山路逛街了。

“公厕比较少,指示牌也不明显。”市民吴先生说,有一次憋了很久找不到公厕,只好走到西街的公厕解决“内急”。

“中山路有什么好逛的?都是以前那些店,没什么特色。”家住鲤城区的彭阿姨说,以前她倒是很喜欢逛中山路。“那时店铺卖的东西还挺新潮,打锡街、庄府巷有的店家卖的还是国际品牌。”在彭阿姨看来,虽然经济在发展,可这些老街区的店铺却没有与时俱进。“相似的店太多,同一个品牌在一条街上就有两三家店,根本逛不出什么。”

生活区逐渐东移 人流减少需求降

张向前教授认为,泉州中心城区的范围不断扩大,生活区也随之外移。老城区的房子大多较旧、狭窄,不少居民迁至新区居住,导致人流减少,需求下降。

原来住中山路附近的小黄结婚前就在东海片区买了一套房子。“未来,东海片区有多个综合体,人气估计会旺。”他说。

分享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