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两岸经贸担纲主角 四大领域或先破题
□本报记者 戴小河
自贸区获批对福建来说意义重大,福建的投资、贸易、航空、金融、旅游、农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虽然还未挂牌,但“襁褓”之中的自贸区已给福建带来了美好憧憬。业内人士预计,福建自贸区在投资管理体制、外向型经济转型、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等四个方面或有所突破。此外,平潭岛和厦门将成为海西经济区的核心地区,涉及本区域的港务交通、建筑、商贸服务等行业的上市公司有望受益。
海峡两岸合作唱主角
对于福建自贸区,在资本市场上另一个常见叫法是“海西自贸区”。从“海西”这两个字(即“海峡西岸”)不难看出,资本市场对于该自贸区的解读重点放在了两岸交流这一层含义上。自贸区包括福州、厦门、平潭三大片区,面积118.04平方公里。厦门主攻方向是金融,平潭是服务贸易,福州是先进制造业基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平台、两岸服务贸易合作和金融合作的示范区。
目前,这三个片区围绕自贸区的相关工作已经悄然启动。3月31日,在厦门片区综合服务大厅里,国税、地税等机关服务台一字排开,办事人流从容有序。让台商林则贵印象深刻的是“一口受理、一表申报、一照三号”的办事流程,“申请资料由原来‘厚厚一沓’变成一张‘投资者备案申请表和承诺书’”;以往工商、税务每个部门都要交一份材料,现在一份材料交到办事大厅后,就可以在大厅的各个窗口进行内部流转,实现协同受理,方便企业办事;原来要跑3个部门才能办下来,现在只要一个窗口就能解决;原来办理这些事至少需要29个工作日,现在4天就能完成……厦门片区综合服务大厅负责人介绍,外资准入管理原有1000多项审批,2014年实行负面清单后,减少到190项,2015年又减少到139项。负面清单制度的建立,让市场主体对准入环节有了清晰的预期,也进一步规范了政府的行为。
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表示,自贸区是改革高地而不是政策洼地,国家高层的初衷是希望自贸区改革创新发展机制,改善营商环境,摸索出简政放权的经验后加以复制推广,而不是说自贸区会有配套的优惠政策。所以福建自贸区的首要任务是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的成功经验,继而继续改革创新。
从最初的申报方案开始,福建自贸区的明确定位就是革新制度设计,为海峡两岸经贸活动创造更多的自由和便利。知情人士透露,在福建省递交的自贸区方案当中,三分之二的篇幅都突出了两岸交流,包括对台产业开放、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金融合作、人员往来等方面都“先行先试”。作为两岸交流的窗口城市,厦门方面提出,要在吸引台资和对台投资等方面加大制度创新;福州提出,要以两岸经贸合作为核心,发挥福州独特的优势;平潭综合实验区的任务则是在探究海峡两岸全面融合的议题上“先行先试”。
“两岸经贸交流是福建自贸区最大的特色,这与它的发展定位与优势相符,唯有在促进两岸贸易和关系融合上进行创新发展,福建自贸区的效应才能体现出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福建)自贸区研究院成员丁长发表示。
“过去,虽然福建拥有对台的‘五缘’优势,但在吸引台商方面与上海、浙江和江苏几个地方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果想要用自贸区吸引台资,这意味着福建要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比如行政管理体制、投资管理体制、通关机制创新等。”丁长发认为,福建在对台方面只是具备充分的“潜在优势”,但如果制度不创新,政府行政效率不提高,在营商环境上不能做得更好,2020年GDP超过台湾的目标就难以实现。福建如果想要实现这个目标,第一要务就是和台湾实现产业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