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经济学院院长张宇:中国经济应进一步树立理论自信
中国经济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瞩目,特别是高速发展中呈现出自身鲜明特色的经济制度和发展道路,无法用现有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宇在接受《经济日报》专访时认为,如何正确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增强中国经济学的自觉自信,是当前中国经济学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也为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创造了难得的历史契机。
记者:你近期提出,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近年来之所以屡屡提出“中国经济崩溃论”却频遭失败,是因为西方经济学理论存在着严重缺陷,不能简单套用于中国现实。为什么这样说呢?
张宇:这是因为西方经济学历来具有二重性,既有合理有用的一面,也有不可否认的意识形态因素。比如,崇尚私有制而反对公有制,崇尚个人自由而反对集体利益,崇尚资本主权而反对劳动主权。同时,在理论上还存在一些严重弊病。比如,重逻辑轻历史、重形式轻内容,否认不同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差异,排除技术、制度、政治、文化等因素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当做人类永恒不变的经济形式。其中一些即使是在一定时期属于比较科学的理论,也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历史经验、价值取向、文化背景和逻辑结构为前提的,不能照搬照抄,而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
特别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崇尚普遍性一般性,排斥特殊性个别性,试图用一种统一模式强加给多样化的无比复杂的现实,以这样的思维逻辑看待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必然结果就是:把中国改革开放在实践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曲解为“市场扭曲”;中国经验至多是“转型经济学”,即向资本主义完美市场的过渡阶段,没有经济学的普遍意义。总之,一切不符合主流经济学标准模型的做法,都被看作是对一般规则的偏离和扭曲。很明显,这种思维逻辑是完全错误和极其有害的。
记者:你提出,当前中国经济的理论发展正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理解这一机遇呢?
张宇:建国之初,针对当时经济建设照搬苏联模式的问题,毛泽东就提出“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