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之路

2015-03-20 14:49:58来源:光明日报

企业是需求的主体、研发投入的主体及成果实施的主体,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而不应包办代替、直接干预企业的具体研发活动。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前所述,就是为全行业服务的共性技术缺位。以国际公认的技术成熟度标准来分析,既不可能要求高校完成从技术原理到全部产业化的研发任务,也不可能要求企业的研发从技术原理起步。因此,政府的主要任务是要在基础研究与成果产业化之间架设起桥梁,建立为全行业服务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或国家制造创新研发中心。同时,鼓励建立名副其实、确有实效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应是独立的、非营利的,能为大中小企业服务,并兼有工程人员培训的功能。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可以由原有的行业研究院所或国家工程实验室等机构重新整合而成,也可根据工程科技的新发展,如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等试点建立一批新的先进制造创新平台。

五要人才培养为本。建设制造强国,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不仅需要领军型人才,也需要大批技能高超的技工队伍,缺一不可。近年来,高等工科院校的培养计划有轻视实践的倾向,实践环节有所削弱。同时,教师队伍的评价体系则片面重视论文发表忽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希望这些情况能引起有关方面重视,加以改进。

美国

实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建立“制造创新研究院”组成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制造创新研究院是独立、非营利的,由政、产、学、研联合组成,并且为全行业大、中、小企业服务。

德国

实施“工业4.0”计划,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这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英国

提出未来的制造,设立了先进制造、成形技术等7个“高价值制造推进研发中心”。制造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之后再进行销售”,而是“服务+再制造”——更快速、更敏锐地响应消费者需求,把握新的市场机遇,可持续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力。

分享到:
延伸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