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核心价值观 实现幸福中国梦
上海探索 2014年,上海一大批基层干部被百姓熟知成为“平民英雄” 他们,给生活带来正能量
■本报特派记者 钱蓓 顾一琼
登上报纸头条、进入电视专题、成为微电影原型、走上电影节红毯--2014年,这条“明星之路”属于“平民英雄”:梁慧丽、陈德骅、杨小明、尚艳华、马亚红、谌静珠、杨如明、吴美娟、王艳姮……一批沪上市民耳熟能详的基层干部,包括居委会干部、社区民警、仲裁工作者、基层法官等等。
“成名”对他们中的大多数而言,是始料未及的事情。贯穿全年的“中国梦·申城美”等主题宣教活动,把他们作为先进典型推荐给大众,希望他们能引导公众感知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实我也没想那么多,一个居委会干部,能做的就是服务好居民,让大家开心,是吧?”杨浦区殷行社区(街道)殷行北新村片党委书记吴美娟这样说。接受记者回访的原闸北区临汾街道场中路1011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谌静珠、徐汇区凌云街道梅陇三村党总支书记尚艳华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我没法分析民主、文明、和谐、敬业、诚信、友善这些概念,但可以给你讲很多个小故事。”
和谐、友善是什么意思?
3月3日,一份以西藏萨迦县中学为目的地的厚实包裹迈上遥遥征途。包裹里装着450副手套、90顶帽子,全部由徐汇区凌云社区的数十位“爱心妈妈”亲手编织。这是“爱心妈妈团”的又一次温暖之举,而“妈妈团”的召集人就是尚艳华。
今年寒假,徐汇区援藏干部向尚艳华反映,援教地区天气冷,孩子们读书写字需要半截手套。一个半月以后,“妈妈团”成员们准备好她们的爱心包裹--那是她们利用包括春节在内的宝贵时间紧赶慢赶完成的,最厉害的编织手一人完成了75副手套。梅陇三村是个老公房小区,一度有很多居民无处打发业余时间,动辄在社区蜚短流长。为了把大家从这种无事生非的闲散里“拉”出来,尚艳华动足了脑筋,在做好居委会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她决定带领居民们做公益,从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到“邻家阳台菜园”,再到爱心编织……居民们很快被黏合起来,他们的交流不再是“社区八卦”,一种更有意义的社区生活逐渐成型。
“和谐、友善是什么意思?大概就是梅陇三村的样子吧。”尚艳华说,这是她认同的价值观,也是她想要打造的社区生活的精神内核。
成为典型,改变了什么?
“一个居委会干部,能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都要退休的人了,上什么报纸?”最早接到媒体的采访邀请时,吴美娟和谌静珠几乎都是这样的反应,她们甚至一度为此深感压力。“成名”后,吴美娟被居民求助的几率迅速飙升。不久前,辖区一个居民把她拉到医院,要她为一桩僵持的医患矛盾“主持公道”。当事双方都知道吴美娟其人,她一到场,双方竟愿意“卖个面子”坐下商谈。纷争顺利解决。
“病人和医院之间的矛盾没有大到不可沟通的地步,只是彼此缺少信任。医疗问题我也不懂,可能吴美娟这个名字给了他们信任。”吴美娟说。
吴美娟遇到的状况,谌静珠也并不陌生,后者总是接到其他街镇、区县居民的求助,“能够被别人视作‘正能量’,总是高兴的。能帮的地方,我尽力而为”。
不只是多了几位“平民英雄”
尚艳华、吴美娟、谌静珠们的成名,并不只是让上海多了几位“平民英雄”。
人们通过他们的故事,重新认识了他们所称的微不足道的社区工作--原来一个居民区书记需要服务数千住户,需要对社区事务保持24小时、365日“待命”状态;原来基层工作在一个社会的运转过程中,占有那么重要的分量。而拥有出色技能和奉献精神的社区工作者,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
这一年,时值上海市委一号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开展调研。先进典型的故事,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基层建设案例,让社会认识到基层的困惑和需求。调研组一次次把话筒递给先进典型,把后者的意见建议传递到政策制定者耳中。(本报北京3月8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