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同意开放可门港口岸 打造30万人口新兴港口城市

2014-11-22 07:25:55来源:福州晚报

  转型之后有彩虹

  虽然可门港大开发振兴了连江县域经济,但对于生活在此的人来说,却意味着原本宁静的生活被打破,经历着发展的转型。

  据颜岐村党支部书记颜家珍回忆,当时得知华电将要落户在村里,村民是有顾虑的,担心这座电厂会破坏自己的生计。“电厂征海征地,肯定会占用养殖用地,这意味着群众失去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海洋和滩涂。”

  后来的事实证明,华电不但没有让颜岐村民无事可干,反而使这个贫穷偏僻的小渔村,变成街道宽敞、新屋林立的新农村。

  首先是县里大力推进可门港配套建设。原来的乡村公路被宽敞的柏油马路取代,大大缩短了村里到县城的距离,这是颜岐村旧貌换新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华电动工建设时,数千工人的吃、住、理发等问题需要解决。村民发现这一商机后,有的开起家庭旅馆,有的办起小饭店,赚了一桶金。

  虽然华电的入驻征用了村里600多亩养殖用海,但村民很快转到周边继续从事养殖,并且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饵料销售、种苗培育,到养殖、销售各种水产品,家家户户都成为这个产业链中的一环。

  但可门港开发并没有止步于华电,也没有止步于颜岐村。

  “如果仅仅影响一两个村,后来就不会有这么大规模的转产转业了。”坑园镇党委书记林家书说,他当时担任镇人大主席,2004年抽调到可门港开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我去了一段时间后,就觉得可门港开发是不可逆转了。我们坑园镇完全处于开发区里,必须未雨绸缪,解决大开发后近万人的就业和生计问题。”

  坑园镇人口2.2万,90%以上从事与养殖相关的工作。林家书当时的想法是,如果征海,受影响最大的就是50岁左右的,因为这部分人最擅长的就是养殖,年轻人反倒容易适应脱离养殖的生活。

  最终,坑园镇走出了一条转地方不转产业的新路,引导渔民到国内外其他地方承包养殖,继续发挥专长。2010年,组织村民代表出外考察养殖环境,近到福清、宁德、莆田,远到江苏、广东、广西,前后不下20次。通过努力,2011年促成300多人在江苏盐城签订养殖南美对虾的合同,承包虾塘2800亩,2012年又在广东、广西等地承包养殖池塘近5000亩。

  2013年10月份,在印尼三林集团的帮助下,下屿村养殖户的脚步跨出了国门,在印尼Pengelap岛附近海域找到养殖场所,投资2000万元,养殖1000多框网箱的斑鱼类。

  与此同时,一批留在当地的渔民开始谋划着新的赚钱路子。在下屿村,以海钓及海上观光为主的海上休闲旅游业正带动当地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经济重心逐步由一产向三产转移。2013年,下屿村生产总值达3.5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万元。其中,商贸、休闲垂钓、饮食等第三产业占比超过10%。

  “出租渔船一次能挣300元,自己还能顺带钓些鱼,生活很宽裕。”下屿村村民蔡新华一家原是渔业养殖户,现在转行经营两艘供游客海钓的渔船,“每个月每艘船出海超过20趟。碰到周末,游客太多了,不是熟客都没法接”。

  转型之后,更多的坑园镇人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回到原本平静的生活轨迹。

  (福建日报记者 徐占升 通讯员 邱仁松 林冰)

分享到: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