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新发展阶段,如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4月18-19日,境内外百余名专家通过线上线下形式相聚“中国绿都”——福建省三明市,共同探讨绿色高质量发展,解码“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推动生态产业化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人民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也正面临着生态和环境的挑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生态学终身教授、国际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百炼认为,以生态与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础,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好、修复好,扩展承载力,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拥有更广阔的空间。
“生态产业化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途径。”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黄凌风指出,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各种福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价值可通过市场得以体现;优良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态产品,从优良生态环境中产出高品质绿色产品也是生态产品,应该获得更高的市场价值认可。
黄凌风说,生态有价、生态产品、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双碳机遇构成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领域。尤其是,要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非碳技术、生态固碳、碳市场等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赵建军建议,利用区域的资源优势,在现有产业中导入生态环境要素,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注意现有产业和接续产业之间的衔接和协调,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区域经济的绿色转型。
赵建军指出,结合区域产业现状,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调整产业结构,依托科技创新,达到废物排放减少、其本质是把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解决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建立绿色产业、绿色服务业,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形成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动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健全政策制度
伦敦大学全球繁荣研究所生态经济学教授罗伯特·科斯坦萨认为,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要建立更全面的发展衡量指标和相关政策制度,有力促进可持续绿色发展。
“我们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制度保障绿色发展落到实处。”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鹤认为,要整合生态文明相关制度,完善生态文明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搭建一套完整合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火生也认为,要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提供了制度红利,也为新发展阶段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
当前,碳达峰、碳中和明确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战略方向和目标要求,已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教授秦天宝说,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法治力量的强有力保障,必须立足时间、空间、价值、规范的多元法理,形成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整体系统性构造。
开展国际合作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态环境是全球公有产品,保护好地球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在视频演讲中指出,唯有携手合作,推动绿色发展,才能有效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中国生态环境部共同发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战略和行动报告”,分享了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典型案例;积极支持在昆明召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涂瑞和建议,全球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更有安全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杨晶认为,在全新的平等互信互利发展中,中国要主动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推进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以及绿色发展。(记者 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