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福建实践 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侧记
18日,由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办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福建省三明市举行。
研讨会设主旨报告和“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制度创新”等4个平行分论坛,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理论研讨和实践交流。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纷纷表示,多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关怀下,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些思想财富和实践成果,为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学理支撑和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为高质量打造美丽中国的福建样板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到三明,就听说当地人用碳票给女儿做嫁妆,这让我非常惊喜。”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欧洲科学院院士吕永龙告诉记者,“这是一种对自然资源的珍视与传承,说明绿色行为、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等观念在这里已经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要真正实现绿色发展,关键就在于公众的参与。”
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联村党委书记张林顺,正是把碳票给女儿做嫁妆的人之一。去年5月18日,他领到了编号为“0000001”的全国首张林业碳票,涉及常口村的3197亩生态公益林,一年就为村集体增收14万元。今年,第二期碳票正在测算中,领到后将与村民共享。
常口,这个曾经没有新房、没有水泥路、没有路灯的“三无村”,坚持守护青山绿水,吃上“生态饭”,今天已成为风景如画、村民富裕的“中国碳票第一村”。
在花园般的村落中,探讨常口村的发展变化,专家学者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在福建如何落地生根。“从过去的‘三无村’到如今的‘中国碳票第一村’、皮划艇训练基地,常口村因地制宜,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晶说,这些绿色发展变化是福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有力证明。
将乐县、沙县区、泰宁县……一路调研,山水满目皆绿,绿色实践俯拾皆是。
调研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理论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黄承梁感触颇深。“20多年来,三明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持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里的实践成为‘两山’理论的生动写照。”黄承梁说,福建要以绿色为基底,充分发掘良好生态环境的经济学价值,把绿色理念、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全地域、全流域、全过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建设的福建故事鲜活动人,如何让它传得更远?
吕永龙说,这次研讨会把各个学科的人集合到一起,让更多人更了解三明,了解总书记当年在这里提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建议福建与学界有更多、更高层次的合作,把理论凝练到更高层次”。
杨晶认为,当前我国在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方面尚未拥有与生态文明建设实力相匹配的传播“音效”。“音效”离不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支撑,在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的基础上,我省各地涌现出的实践成果可以成为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重要案例,进一步提增人们对绿色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记者注意到,此次研讨会上,“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这一话题被频频提及,成为一大热点话题。
“发展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才能全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在视频连线中说。
他认为,“生态产品”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概念。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是以生态资源为核心生产要素,以提供最终生态产品和服务为产业形态,从事生态产品生产、开发、经营、交易等活动的集合,其发展水平可作为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王金南认为,根据目前的研究基础,生态产品第四产业核算可以用生态产品总值(GEP)来衡量,给无价的生态系统服务贴上“价格标签”。他建议,要着力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培育壮大生态产品的消费基础,加快建立生态产品的交易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利益的分配体系。
“多年来,福建根据自己的省情,探索出一条生态化的发展道路。”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温铁军认为,在保护生态方面,福建已经做出了较好的探索与示范;下一步,应该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以及进一步探索生态资本深化,如探索金融供给侧与农业供给侧两大供给侧改革的有机结合,推动多种金融工具嵌套,赋能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建议,福建可以从多方面发力,加快“两山”转换:按照生态规律、生态规范形成市场产品;依附于自然、利用自然,将超出生态平衡那部分取出来为社会所用;提供各种生态服务;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对于自然的纯天然价值成分加以分析提炼,让它能够精准地服务于人类;保护自然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让子孙后代解决当下我们解决不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