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厝变“活”变“火”
严复故居院内景观。
科技助力
古厝保护更有效率
三坊七巷的保护,是福州古厝保护的开端,也是缩影。十多年来,朱紫坊、上下杭、梁厝、南公河口等街区的保护修缮与开发运营也在陆续开展。
特别是2019年6月《〈福州古厝〉序》重刊,在福州掀起文物和古厝保护热潮。2019年11月起,福州全市开展新一轮古厝保护提升工作,涉及项目91个、资金176亿元。2020年12月开始,全市开展新一轮古厝普查登记和保护利用专项行动,对50年以上的古建筑进行全面普查登记、甄别、论证,并对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进行复核,拟新核定公布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并加以保护修缮和利用。2019年、2020年,福州市检察机关开展福州古厝暨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公益诉讼专项活动。福建高院研究制定出台《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司法保护的十项措施》,在福州先试先行。司法部门介入文物保护第一线,为文物保护工作带来重要影响。
不仅如此,在推进古厝保护工作时,福州开始注重依靠现代科技。
现在,登录福州历史建筑保护管理系统,即可一目了然福州全市已公布的671处历史建筑分布在哪里。在该系统上的福州市地图上,密布着小圆点,每一处都是历史建筑的位置所在。点开,便能查看建筑档案、现状信息、规划信息等。
“从普查认定,到保护修缮、活化利用等,历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均纳入这张‘图’,我们可以直观地掌握这些建筑的情况,从而对它们进行巡查、追溯、管理。”市名城委负责人介绍,除了全市已公布的历史建筑,还有1100多处古建筑被纳入该系统。目前,这些建筑的档案信息还在不断更新完善。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还能实现各级多端互动,提升历史建筑和古建筑的日常监管效率。